為什麼中國在魏晉南北朝亂了那麼久,到了隋突然就變得無比強盛?
查看全部 50 個回答
回答1
2024/01/19

ADVERTISEMENT

大分裂與大一統的內因當然是矛盾

大分裂是各種矛盾無法調和的產物,而大一統是基本矛盾被調和的產物,而混亂的南北朝就是這個調和矛盾的過程。

要想推究隋唐強盛的由來,我們必須厘清是什麼導致了魏晉南北朝的大分裂?

1、豪強坐大

2、皇權下行

3、民族矛盾

總之,當時大凡也就是這三個問題,而這三大矛盾又相互關聯,進而導致從漢末至南北朝的諸王朝,其始終陷于一種內外交困,顧此失彼的狀態中。只要三大矛盾沒有被緩解(所謂緩解,即最起碼不能激化嚴重的社會矛盾或政權斗爭),那麼這種紛亂就不會停止。

通常來看,亂世的發端在于黃巾起義——大起義本身是漢中期以后吏治腐敗,豪強擴張的結局。進而,在鎮壓黃巾起義的過程中,地方軍閥勢力不斷擴大,到漢靈帝搞出州牧制度以后,漢王朝的權威就進一步縮小了。

ADVERTISEMENT

漢靈帝雖然昏聵,但最起碼還算一個長君,等到孝靈晏駕,弘農紹統,或者說再往后董卓廢弘農王之后,東漢的皇權進一步下滑。如果說,漢靈帝時期的皇權只能算是「岌岌可危」的話,那麼在弘農、孝獻時期,皇權就跌破了「危機值」,再也無力控制地方,于是乎出現了漢末割據的局面。

而在皇權失御以后,這些豪強則繼續趁著戰亂,內則兼并山澤土地,外則謀求政治地位,勢力得到了進一步的擴張,進而成為了所謂的「門閥士族」。那末,到了西晉建立,西晉雖然完成了統一,但這種統一,實則只是在武力上消滅了蜀、吳兩個割據政權,而社會中的三大矛盾司馬氏一個也沒搞定——甚至變得更糟了。

門閥士族的問題司馬氏當然是不可能處理的,這輩子不可能去處理的,司馬氏分設諸王擔任持節都督又使得地方擁有了覬覦神器的力量,而且,民族矛盾此時急劇升溫。

ADVERTISEMENT

這麼一來,等到司馬炎斷氣的時候,西晉王朝已經一屁股坐在了三個炸彈(士族膨脹、地方坐大、民族矛盾)上,還是隨時會爆炸的那種。

當然,如果說皇帝有點水平,興許還能讓炸彈晚點爆炸,當然炸總是要炸的,不過是炸在誰手里的事罷了。但司馬衷是個傻子,賈南風又直接點了持節都督這顆炸彈,結果當然是炸出一個八王之亂來,這場爆炸順便又引爆了民族矛盾這顆炸彈,炸出一個永嘉之亂,最后兩顆炸彈把西晉炸上了天。

西晉不可能去處理門閥士族的問題,東晉就更不可能了。在永嘉之亂后,由于司馬睿本身勢力薄弱,上台靠的就是門閥士族的輔佐,所以當然不會有能力去削弱門閥士族——他倒是想過,結果直接被王敦堵在家里,活活憂懼而死了。

可以說,在東晉十六國時期,三大矛盾得到了集中的體現——南北分裂、門閥政治、地方割據,而晉末至南北朝,則是彌合矛盾的時期,但彌合的過程,卻反而更加痛苦。

ADVERTISEMENT

原因很簡單,東晉的皇權實在太弱了,所以也就達成了一個虛君之下的權勢平衡,但是從南朝開始,統治者企圖增強皇權,但皇權本身在剛剛恢復之際仍然極不穩定,從而導致了統治集團內部的劇烈斗爭。而且,在這一時期,一切力量都會成為皇權的威脅,統治者不可能面面俱到,那麼就必然陷入顧此失彼的結局。

就拿劉宋來說,劉宋面臨的問題有兩個,一個是門閥士族的影響依然存在,另一個是皇權政治本身極不穩定。雖說沈約在《宋書》里說過什麼「孝建泰始,主威獨運」,但不要真的認為宋孝武帝以后就真的主威獨運了。

眾所周知,一切都是比較而言的。你拿劉宋的皇權跟司馬睿比,那當然是贏麻了,但拿它跟隋唐比,李隆基大概會疑惑,這玩意兒怎麼也算皇權。再簡單點說,劉駿跟劉彧這兩家伙為什麼殺那麼多人,還不是因為皇權薄弱嗎?要是能像常規的皇權政治那樣去行使皇權,他們犯得著去搞大清洗?

——叉開說一句,為什麼亂世里奇奇怪怪的皇帝會變多?如果只看到是暴君的存在導致了國家的動蕩,那是不全面的,實際上,當皇權不能被完全正常行使的時候,天知道皇帝會干出哪些正常不正常的事情來「行使皇權」……

那好,劉義隆面對的情況如下:

1、門閥士族仍然有一點力量

2、宰相剛把他哥捅了

3、東晉一朝地方權力凌駕中央

鑒于前兩個問題,劉義隆選擇向前輩司馬曜學習,讓自己的弟弟來錄尚書事。但是劉義隆似乎忘了一點,晉孝武帝晚年就已經和弟弟司馬道子產生了主相相持的政治局面——看起來皇親也未必能多省心。不過有一說一,劉義隆似乎在短期內也未見得有什麼更好的辦法。

到頭來,劉義隆跟他弟弟的情況比晉孝武帝的主相相持更爛一步,到了主相相爭——當然,劉義康有沒有真的想要陰謀奪權咱也不好說,總之,劉義康成了劉義隆的最大威脅。

那怎麼辦?這個簡單,把劉湛砍了,把劉義康扔到外地去,然后換個弟弟(劉義恭)接著上。——劉義恭在宰相位置上一呆就呆了二十多年,經歷三個皇帝,最后被劉子業給肢解了。

那地方不聽朝廷的,劉義隆怎麼辦,把宗室扔到地方上去。當然,這活也不是劉義隆整的,畢竟他小時候也被他爸扔到江陵去當荊州刺史了。但無論如何,對于宗王持節外鎮,我的評價是,頗有西晉遺風(

當然,劉宋的宗室們也確實挺有西晉遺風,劉劭之亂、劉義宣之亂、劉誕之亂、義嘉之亂、劉休范之亂、劉景素之亂玩個不停。外面的宗王搗亂,搞得皇帝不得安寧,于是乎宋孝武帝改革了中外軍體系,增強中軍,當然這是治標不治本的,畢竟叛亂沒有被制止,只是確保了中央軍能打贏內戰罷了。

那什麼叫做治本?劉駿、劉子業、劉彧異口同聲地告訴你:把直系親屬全送去見高祖武皇帝就行了。

畢竟只要沒有皇室,就沒有皇族內亂

到劉景素被殺為止,劉宋成功做到了國內找不到一個成年宗室的壯舉(成年宗室其實是有的,只是在北魏孝文帝那里)。那沒有皇室,劉裕又有外戚不得干政的祖宗之法,那朝廷總得有人管啊,于是蕭道成來「幫了這個忙」,后面的事,懂得都懂。

不過,在內亂的問題上,宋齊兩家不過比爛罷了,半斤八兩。

就在宋齊比爛的同時,北面那個他們口中的「索虜」倒是走上了歷史發展的正軌。五世紀末的孝文帝改革算是北魏彌合矛盾的第一次嘗試。

好消息是,鮮卑統治階級和漢族之間沒有民族矛盾了,壞消息是,六鎮那幫家伙開始和鮮卑統治階級有矛盾了。

當然,更壞的消息是,元宏三十三歲就去見道武皇帝了。于是乎,孝文帝改革實際上只搞了一半孝文帝人就沒了。而且,孝文遷洛之后,六鎮鎮民地位進一步下降,受到的剝削也更加嚴重,那六鎮與洛陽的隔閡也就越來越大。最后「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不斷激化,于是乎釀成了六鎮起義。

六鎮起義當然沒有炸了北魏,但仿佛是漢末歷史的重現,六鎮起義造成了地方勢力的坐大,最后爾朱榮沖進京師,在河陰之變里揚了胡靈太后和皇帝元釗,再往后,北魏就被高歡和宇文泰扯成了兩半。

北魏雖然沒了,但也算是開了這個調和矛盾的口子。宇文泰創設府兵制,并構筑了「八大柱國」的體制,自己是當中一個,里面有鮮卑族的獨孤信、侯莫陳崇,高度漢化的鮮卑人于謹,北魏皇族的元欣,也有趙郡李氏的李弼,自稱是(孫子稱是)隴西李氏的李虎,這就構筑了一個無分民族的軍事新貴族集團。 再加上在這一時期,皇權與士族之間達成了一個最終的平衡。因而我們可以說,在周齊時期,三大矛盾得以基本厘清,但是,周武帝死的早,周宣帝屬實拉胯,而且壽命更短,于是乎,一統天下的最后使命就落到了楊堅身上。

初讀歷史之人,往往會認為天下歸一,發于楊隋一代,這是一種常有的誤讀。只有從曹操到曹丕到司馬炎,從劉淵到石勒到苻堅,從司馬曜到劉裕到劉義隆再到劉駿,從蕭道成到蕭衍到陳霸先,從拓跋珪到拓跋燾到拓跋宏,從高歡、宇文泰到宇文邕到楊堅,三百年間無數君主的不斷糾錯試錯,只有當一個個政權接連失敗,真正走出亂世的道路才顯現了出來,也才使得社會矛盾最后被緩解,被彌合,使得隋唐的盛世從混亂中萌芽。

當然,還有一些外因,比如說氣溫的下降、降水量的波動,這確實帶來了糧食的減產以及畜牧承載力的下降。 當然,對于中原內部來說,東漢中期以后,階級矛盾日趨激烈——即便氣溫能夠維系兩漢時期溫暖的局面,內部矛盾的迸發也是不可避免的。

值得討論的或許是民族矛盾的問題,誠然,在三世紀以后,全球氣溫開始下降,與此同時,中國開始陷入動蕩——而隋的統一,恰恰也是在一個溫暖期完成的。而在同一時期,歐洲也面臨了蠻族入侵的浪潮,這股浪潮最終摧毀了西羅馬帝國。即便從這種氣候變化與政權更迭之間的時代關聯上,我們似乎也可以認為,氣溫的下降確實帶來了蠻族的入侵。

但問題是,五胡亂華中的蠻族實則從東漢開始,就已經生活在農耕區中,深受漢文化影響,永嘉之亂的始作俑者劉淵、劉聰父子便是其例,其余羯、氐、羌三族也已經長期與漢人雜居,不再是傳統意義上所謂游牧式的蠻族。 如果這麼來看,永嘉之亂根源應該還是在于五胡內遷之后民族矛盾的激化,而氣候變化在其中的作用實則是難以衡量的。

總體來看,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應當是有限的,其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這次大分裂的烈度,但無論如何也不應被視為分裂的主要原因。如果把分裂歸咎于氣候的變化,那顯然是舍本逐末,抓小放大的。

評論
分享

ADVERTISEMENT

更多回答
回答2
2024/01/19
讀史讀到北周消滅北齊,宇文邕進入鄴城的那一刻,會突然有豁然開朗之感:中國大地的重歸一統,已經勢不可擋,水到渠成。雖然自西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3
2024/01/19
歷史脈絡:黃巾起義→廢史立牧→董卓進京→群雄并起→曹操平北方→三國鼎立→曹丕代漢→諸葛北伐→司馬氏代魏→西晉統一→八王之亂→永嘉之亂→衣冠南渡→漢趙滅西晉→王馬建東晉→石勒稱雄→王敦之亂→蘇峻之亂→石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ADVERTISEMENT

回答4
2024/01/19
因為由于ZZ正確的原因,穩定的大一統法家帝制等于強盛,幾乎成為每一個人的思想鋼印。所以有兩段歷史是經常被誤解的,一個是魏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5
2024/01/19
亂不代表著,就一定弱。不亂也不代表就不弱了。問題本身就有點問題,不過也可以從一些方面探討一下。首先,西晉末年,東晉剛開始那段時間,應該是最亂的。各路諸侯,民族政權都在打打打,希望在亂世能有一席之地。但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ADVERTISEMENT

回答6
2024/01/19
能以武立國的國家,雖然國運未必多麼長久,但肯定會成為一段時間內的強盛大國。這背后的原因在于,政治的實質是組織,而一個組織是否強大,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組織力」,而非是組織內部的個人能力。即如新中國成立之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7
2024/01/19
北大的田余慶先生對于南朝政治有一個評價就是「皇權的變態」自晉氏南渡,江表政權建立伊始。中國大陸上南北兩個地區的各項制度就走向兩個方面。而北大的閻步克先生就做出了精準的評價「中國政治的出路在北朝」東晉江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ADVERTISEMENT

回答8
2024/01/19
講個笑話,有個人吃了五個饅頭就飽了,然而他卻認為只有吃了第五個饅頭才飽的,前面四個沒有用,完全忽視這是積累的結果,你覺得這人可笑嗎?你要知道并不是到了隋就突然強盛起來,魏晉南北朝雖然中間只有短短的二十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9
2024/01/19
一個很逆反固有印象的中國歷史事實就是:往往在一個長期人腦打成狗腦的亂世后期,滅國最頻繁時,最接近統一的時候,人口都保持著相當高的量。而從統一后短暫地分裂后再統一往往戶口能減2/3乃至3/4。戰國到秦,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0
2024/01/19
問題多,它自然就亂;問題都解決了,按組織的話說,就是萬眾一心建設新隋朝,新唐朝,自然就強盛了。南北朝的歷史價值實際上是被大大低估了的。南北朝所解決的問題應該是中國歷朝歷代最多的,沒有南北朝,也許就沒有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1
2024/01/19
你覺得隋朝突然強盛,是因為你把朝代割裂的看了。然而這個強盛并不是「突然」的,實際上北朝的逐漸變強的局面從北魏漢化改革后就開始了。后面北周統一北方,此時已經經過了一百年的民族、文化融合,以及上層不斷的政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2
2024/01/19
中國歷來都很強盛,關鍵在于高層能不能完成整合。近代中國一直被認為軟弱好欺、東亞病夫,可是1949年完成整合之后立即在朝鮮暴揍世界最強的美國。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3
2024/01/19
決定強不強的,最主要看人口。北魏的漢化,融合了胡漢,又積極鼓勵人口增長,人口基數大大增加。北魏到魏孝明帝時,全國人口三千多萬,已完全不輸給大一統的西晉,晉武帝太康年間的全國人口數。以一半的國土達到同等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4
2024/01/19
隋唐的形成,我認為主要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漢朝遺存。第二部分是南北朝的鄔堡探索。第三部分是北魏北周積累。第四部分是唐朝創造。漢朝遺存第一部分的蟄伏期很長,從西漢時期就開始了。這點其實不用細說。鮮卑的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5
2024/01/19
因為南北朝都不弱,隋的祖宗北魏,北周,北齊就不弱。反而是隋拉了,把北朝的臉丟光了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6
2024/01/19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少看答主專家公知瞎吹,多看史料。漢鼎盛人口六千萬+,280年銳減到560萬。而明永樂年間也才不過六千余萬。盛唐貞觀之治極限不到六千萬,隋朝史料鼎盛在五千萬到五千五百萬之間,直到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7
2024/01/19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隋朝的統一是民意所歸。而且隋朝的強盛,用一句話總結就是:短命王朝開創千年功績。隋朝的楊堅不但統一了中國,結束了南北朝這個超級混亂的時代,還確立了科舉、三省六部,這些后人用了一千多年。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8
2024/01/19
來看一份184~589之間的年表。184:東漢185:東漢186:東漢187:東漢188:東漢189:東漢190:東漢191:東漢192:東漢193:東漢194:東漢195:東漢196:東漢197:東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9
2024/01/19
魏晉南北朝五百年,真正混亂的也就西晉滅亡、五胡十六國不到五十年的時間,到了南北朝之后,南北之間的局勢基本穩定,南北之間的戰爭雖然頻繁,但真正受戰亂波及的地方是兩淮之間的交戰地帶,河北、江南基本不受戰亂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20
2024/01/19
在B站看安州牧的《風云南北朝》系列視頻,直觀感覺就是北朝后期的戰爭,北周滅齊、楊堅平定三總管叛亂、對突厥作戰、渡江滅陳,都有勢如破竹之勢。576年10月宇文邕出兵,12月即攻破北齊重鎮晉陽,577年1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21
2024/01/19
現在中學語文,還教不教「富國強兵」的?我記得我們那時候學孟子和梁王的文章時還是要教的,而且是重點知識~~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