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明清鼎革這段歷史,一直有一種說法:底層百姓不關心到底是誰統治,真正反抗清朝不愿意剃發的都是那些明朝官員們以及有地位的人。
歷史的真相有可能恰恰相反,明朝的那些腐敗官吏們以及許許多多有地位的富貴者,都因為自身的利益關系最終選擇了和清朝合作,他們的反抗反而最不強烈。
反抗強烈的恰恰是普通老百姓,老百姓不愿剃發拋棄傳統的情況比比皆是,比如山東謝遷起義,老百姓攻入淄川,將倡議推行剃發令的前明投降官員孫之獬游街示眾,最終將其斬首市曹,暴尸通衢,還有著名的江陰抗清等等。
良知廉恥之心恰恰最充分的體現在了普通百姓身上,反觀那些明朝官員,貪圖富貴賣國投敵者不勝枚舉,就連吳三桂,錢謙益這樣的文武重臣都剃發變節,雖然也有一些明朝官員反抗,但比例太少,富貴者往往利欲熏心不知羞恥,什麼傳統尊嚴、民族氣節在他們的利益面前都拋擲腦后。
堅守尊嚴不愿剃發的多是普通百姓,只是普通人沒有名望,反抗了也難被記錄,又缺乏組織缺乏指導,反抗終是徒勞,那些掌握國家重器的官員都投敵賣國,普通人又有什麼辦法?
人活著是需要精神的,并不是有口飯吃就行,特別是在封建時代,忠孝思想就是老百姓的生活日常,在那個時代正統觀念非常嚴重,除去一些鮮廉寡恥的明朝腐敗官員,普通人無論是在認知觀念上,還是道德情感上都不能接受外族的統治,更何況還要剃發易服,這都嚴重的傷害了百姓們的自尊心,說百姓不關心誰統治簡直是無稽之談。
有感而發,再聊聊滿清的問題,社會上有些人見不得你批評滿清,這可能是以往時期社會上的一些宣傳,導致很多人對滿清感覺挺好,認為滿清統治前期不錯,后期沒有辦法而已,持這種思想的人就是被以往的一些宣傳帶偏了。
最不可原諒的是,以往的很多影視、小說之類的宣傳,都對歷史上反清復明的義士進行丑化抹黑,認為他們是舊王朝的頑固,認為他們是不明事理的小丑,這其實是最可悲的現象,且極為令人痛心。
為什麼這麼說呢?
這還給回到明末那段歷史說起。明末時期,我認為是影響我們現代中國最為深遠的古代歷史時期,可以說導致中國近代悲慘命運的源頭,其實就是在明末。明朝末年的中國其實是走到了發展的十字路口,傳統的制度體制已經不能在適用時代的發展,那時的很多明朝人自己也認識到了問題所在,許多人已經提出了新思想與新的解決方案,比如,明末的李贄、黃宗羲、顧炎武等人。可是這些人并沒有能夠得到實踐施政的平台,取得施政平台的恰恰就是那些滿清統治者,滿清的崛起不能說他不厲害,他以一個小族開創洪業這是值得稱道的,可是滿清的那些統治者在統一了中國之后他們干了啥?他們根本就沒有深刻地思考明末天下人民苦難問題的根源,而是完全站了在竊取權力,維護權力的角度上進行統治的。
在中國發展的十字路口上,滿清統治者選擇了一條無比黑暗的不歸路,他們哪怕拿出半顆公心,其實也是可以搭上正確道路的邊際的,可他們并沒有。
面對明末亂局,滿清統治者的選擇是重走明朝的老路,將明朝開國時期已經嚴重不符合時代發展的思想,重新以更嚴厲的方式重來一遍,這樣一來整個中國,整個這片廣袤土地上的人民的未來發展全部被他們所扭曲了。滿清統治者的核心問題,在于他們并沒有站在全天下人的公義上治理國家,而且完全地站在了自己維護權力的私心上治理國家,無論是剃發易服,還是後來康雍乾的開疆拓土,本質上都是為了消除對于自己的統治威脅而已。他們何嘗有過一絲敞開胸懷,為了天下人民的公義而進行治理的慨然,直到清朝末年,滿清統治者還秉持著防漢甚于防洋的私心,歷史不是沒給過清王朝永續的機會,可是滿清統治者一次又一次的為了私心而舍棄公義,焉有不亡之理?
可以說,中國近代的苦難,滿清王朝的統治者們是要負不可推卸的責任的。至于那些投降滿清的明朝官員,他們更是要被永遠地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這些人為了自己一時的榮華,而不惜拋棄大義;因為他們為了自己的一時安樂,而棄民族之尊嚴,子孫后代之發展于不顧。有些人可能會說,他們很多也是迫不得已,很多也是無奈之舉,當然作為一個普通人,他們的無奈可以被理解,但是他們的恥辱卻不能被抹去,而我們現在很多人居然為洪承疇、吳三桂等人洗白,這簡直不可原諒。
難道那些反清復明的義士,他們就不懂得投降能獲得富貴的道理?他們難道就不想讓自己舒舒服服的活著?他們為什麼有些人寧死不剃發?他們為什麼有些人寧愿一輩子默默無聞也不出仕清廷?難道真的是因為他們迂腐頑固?不是這樣的,是因為他們知道大義,是因為他們知道不能因為自己的一時安樂,而讓后代永遠的奴顏卑膝,永遠的抬不起頭;是因為他們知道,滿清的錯誤道路只能讓后世子孫墜入無盡的黑暗;是因為他們知道,在歷史的十字路口上,選擇滿清就意味著明朝二百多年來的發展經驗,徹底地白費了。
他們是一群無助的人,他們眼睜睜的看著國家誤入歧途,那種痛苦難道不值得我們同情?他們是真正的英雄,英雄不容抹黑,我們應該給予英雄們應有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