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讀書科舉這個行當,本就是費錢的
要想一路縣府院鄉會殿連過六關,除了少數天才兒童,能在三十五歲之前達到這一成就就算人上人了,這還無關家境,純看讀書的本事
老話說,小農之家無災無難,也要三代才能供一個讀書人——六歲啟蒙,不事生產三十年,還要筆墨紙硯束脩路費等等開銷,這些玩意兒可不像現在這麼便宜
(話又說回來,如今某些貧困的家庭,就是供孩子到讀完大學都很艱辛,別說供三十年了)
就這,還得祈禱風調雨順,別遇著天災人禍
而中國古代王朝末期最尖銳的矛盾之一是什麼呢?
土地兼并嚴重!
農民失地,成為佃農都算好的,下一步就是成為流民、流寇
所以已經不是窮人通過科舉改變命運的問題,而是窮人能讀書的機會大大降低了
說白了,原先一百戶也許有二十戶人家能讀書,現在變成了兩三戶
但科舉錄取的人數是相對固定的,窮人少了,那你猜中獎率變高的是哪一類人?
要麼是富人,要麼是官宦子弟
這類人原本就有著這樣那樣的資源,進入官場以后自然要比同期高中的零落的窮人孩子走的順
然后就是抱團、排擠、黨同伐異,繼續搜刮地皮,創造更多的破家窮人,循環往復
(話又又說回來,可別以為窮人孩子當了官就都會是好官,報復性貪污來的甚至比那些吃過見過的人更狠、更肆無忌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