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都開始」有些夸張了,但這個趨勢肯定是逐漸變多的,很多人可能沒意識到一個核心原因,那就是:不同年代的年輕人們的生育觀,以及生死觀都在逐漸發生改變,而這種改變,是當前的一些50 60 70年代出生和成長起來的專家們,很難意識到的,而這些才是人類思想底層的東西。
先解釋一下為什麼生育觀和生死觀是人類思想底層的東西。
生育觀,代表著基因延續,以及基因延續的這個生物基礎上延伸出來的社會規則,比如不孝有三,無后為大,比如四世同堂,子孫環繞,傳宗接代等等,你注意,這個邏輯關系是「先有基因延續這個生物本能」,然后一些古人基于這個本能在上面進行理論建設——你看到的儒家思想,基本上都是這樣一個體系,這就像數學是建立在那幾條公理上,如果公理崩塌,數學也就崩塌。
生死觀,代表著生存欲望,以及生存欲望基礎上延伸出來的生活方式和社會評價體系,比如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為什麼要成為人上人?),比如衣錦了才能還鄉,比如要給別人炫耀,比如當前努力吃苦,老了才不至于太苦,甚至比如這一生雖然很苦,但是身后名不錯等等。這一切的規則基礎是,我為什麼而活,以及我要怎麼死,以及我死后該是如何。
我們50 60 70包括一些80和90的中老年人,他們接受的生育觀以及生死觀教育,基本上承襲的是我國過去5000年以來的舊的生產力時代的生死觀和生育觀觀念,這種觀念適合于「社會生產力極其低下,民眾基本屬于不餓死就是盛世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上」,所以這群人一輩子注定了一定會努力,要出人頭地,要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要養兒防老,要孝順。
為什麼呢?因為他們不這樣,他們就會餓死。
為什麼不這樣就會餓死?因為這些觀念所在的古代,生產出來的物質如果平分,所有人都吃不飽——當然這和古代的生產力有關,我們就不贅述了,畢竟和話題無關。
所以這些人一定會努力,一定會能夠吃當下的苦,為了未來的甜,只不過在不同時期體現不一樣,在80 90這些人,體現出來的就是房貸,車貸,下一代——車貸,是為了能夠更好地結婚(談戀愛需要,結婚需要,生娃需要),房貸,是為了能夠更好地結婚和生娃,下一代,是為了。。。
但是,當代年輕人生活的時代是個什麼時代呢?
是個物質比過去5000年任何時候都豐富,但是與之匹配的精神壓力也巨大的時代。
我們反問一句:在這個時代生長起來的年輕人,他們的生死觀是怎麼樣的呢?
他們會怕餓死嗎?——不會的(那個潤去日本的傻殖人除外),他們自出生之日起就沒見過誰能餓死,區別只是誰吃泡面誰吃米其林。
但是他們的父母小時候就見過。
所以他們沒有因為怕死而產生的生存動力——他們的生存動力是過得更好。
同時社會又暫時沒有太多能夠滿足所有人的工作崗位(這個分析我在我的其他回答里有)。
所以受過教育的他們的最優解,自然是:既然我不怎麼努力也不會餓死,我努力了也不會像我的父母一樣有好的上升階梯,我為什麼要這麼努力?我為什麼不一般努力,正常工作,然后維持我活一生?
到這里的時候你注意,他們必然會看向一個核心問題:到底是什麼,影響了他們「低成本,但是還過得不錯的生活方式」?
仔細一看,房貸,車貸,下一代。
但凡會點數學的都知道,這個比例有多大。
還是用我特別喜歡舉例的亮亮夫婦的視頻,他們就計算過他們的生活開支:
每個月近9000的開支里,房貸占了6000,伙食費只有1000。
你想,你要是年輕人,你會不會算一筆賬:如果我不要房貸,我的生活品質是不是可以提升6倍?
你注意,這時候如果你和他講你將來怎麼辦,下一代怎麼辦,這就繞回到我說的年輕人和中老年人的「生育觀」「生死觀」的不同了。
每個人都是想日子過的更好一些的,對麼?
有人總拿老了說事兒,這也是中老年人和年輕人的不同,一個核心問題是:
假設你這輩子能夠有一段享受生活的時期,比如你能活80年,有20年可以享受生活,你是希望在你年輕的20年,還是在你快死之前的20年?
你有想過這個問題麼?
中老年人大概沒有機會想,因為他們的年輕時代根本沒這個條件。
但是今天的年輕人有這個條件。
顯而易見,我有精力,有體力的時候,享受20年美好,遠遠比60-80歲享受20年有意義啊。
我20-40歲,我還有體力有精力打炮呢,我60歲就算有十幾個妹子/漢子在我身邊,我也是一群太監上青樓啊?
我60歲有一億,我能干啥?我能拿著鑲鉆的魚竿去釣魚?
那有我23歲找個18歲女朋友一夜七次第二天吃著火鍋唱著歌有意思?
前幾年,年輕人要過這樣的日子,必須網貸,但是現在的年輕人們發現,哎?我要過這20-40歲,只需要不買房,不買車,不要下一代就行?!
你看,不就是這麼個理性思路麼?
你不要用什麼宏觀敘事跟年輕人聊,什麼你不生,他不生,將來怎麼辦——年輕人只會給你反問一句:上一代你也生他也生,才導致我們這一代壓力這麼大,該反思的到底是誰呢?
所以根源是,不同代際之間的生育觀和生死觀的不同,引發了兩代之間的上層思維體系不同。
而這個本質差異,是我們的生產力在40年里造就了和過去5000年完全不同的生產力和社會產值。
當然,我認為這還只是個過渡時期,再過20年,40年,逐漸會形成新的社會關系。
老一代總喜歡用他們的經驗來看新一代。
新一代也總會覺得老一代的經驗過時了。
但是從現在的角度來看,沒有誰絕對的正確。
所以我也不說拒絕房貸,拒絕車貸,拒絕下一代是完全正確的。
我只是說,這個現象是生產力導致的現象,未來一定也會有變化。
畢竟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規律是,生產力發展在先,生產關系變化在后。
所以,讓子彈再飛一會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