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號稱祖意味著「不祧」。按照海量儒學專家精確計算的結果,天子七廟,宗廟里應該有七間屋子:太祖的居中,兩邊放當今天子的最近的六代祖宗,叫「三昭三穆」。後來宋朝大儒重新計算,應該再加兩個有特殊功績的宗,變成九個廟。九個廟占滿了就把距皇帝較遠的先帝請出去,放到祧廟里,再把皇帝死了的爸爸請進太廟,其中特別有功績特別有德行的一祖二宗叫不祧之祖,永遠呆在太廟里享受高級祖宗待遇。
清朝建國時候也是預留了九廟,結果太祖不能祧,太宗不能祧,世祖不能祧,圣祖也不能祧,乾隆爺的時候又立了圣旨,說世宗和我(乾隆)干得不錯,也不能祧。9-6=3,一共就剩仨位置。
到了道光,他已經是太廟里第八人了,眼瞅就要滿員,作為實在沒啥功績的庸君,他佬搞了個以退為進,說我總不能把我爸爸趕出去吧,那是不孝;所以后世子孫把我放在祧廟里就行了。
那滿朝文武都是忠臣孝子,能讓萬歲爺這麼作踐自己嗎?于是有默契的紛紛上書苦勸萬歲爺呀,咱也留太廟里!誰也不搬!
這次直接搞了次大擴建,太廟里的小房子改成了17間,人人有祖宗做,禮制上祖和宗區別不大了,又或者像左大帥 @寧南左侯 說的,實際上人人都是「祖」
這是一個通貨膨脹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