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吹文物古玩藝術品太刺激人,怕對心臟不好,咱們還是來聊聊地磚吧。
2016年,在一次拍賣會中,一對永樂年間的地磚拍出了800000元的價格。也就是一塊地磚400000元。
故宮鋪了多少這樣的地磚呢,
80000000
塊……不用數了,8000多萬塊。
為什麼這麼貴?難道是金磚?請開眼:
「皇帝住的宮殿里,地都是用金磚鋪的。」
如果你有機會潛入故宮,撬開地板,翻開鋪地的青磚,你會驚喜地發現,青磚的背面不僅有年號,還有工匠的名字。如果繼續挖,你會失望地發現,只有這些青磚,并沒有黃金。所謂的金磚鋪地,難道是傳說?先別急,等我們慢慢道來。真正值錢的東西往往并非黃金。如果你能想到這一點,那就好好看看滿地锃亮的青磚吧。
它們比黃金還貴重。地磚從開始制作到最后完成最少要花費2年的時間,基本上精雕細琢,每一件都是藝術品,而商品那是以勞動價值來衡量的,因此貴重很正常。
聊到金磚,還應回顧一下建設北京城的古老的故事。明代永樂年間,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大興土木,開始為營建北京城做準備工作時,皇宮里的磚勒令由蘇州等五府燒制。生產磚的陸墓御窯位于古城蘇州東北的御窯村,御窯村原名余窯村。因余窯村土質優良、做工考究、燒制有方,所產磚特別細膩堅硬,美觀大方,「敲之有聲、斷之無孔」,最為關鍵的一點是,這種地磚光滑,有冬暖夏涼的功效,夏天走在上面很是涼爽,將水果放在地磚上更是有冰鎮的效果,可謂是地磚中的極品,故被永樂皇帝賜封為「御窯」
所謂「金磚」,實際上是規格為二尺二、二尺、一尺七見方的大方磚。現在北京故宮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和十三陵之一的定陵內鋪墁的都是此磚,在磚的側面,尚有明永樂、正德、清乾隆、等年號和「蘇州府督造」等印章字樣。
金磚初稱京磚,是專為皇宮燒制的細料方磚,因顆粒細膩,質地密實,敲擊時有金石之聲,斷之無孔,且「京」與「金」讀音相似,「京」字后逐步演化為「金」字,故稱為「金磚」。而其燒制則從選泥、制作磚坯、熏燒、運輸、砍磨、鋪墁,所需耗費的巨大財力和物力。每個工藝環節都極其講究,整個過程要長達兩年的時間。「一兩黃金一塊磚」的說法,由此而來。
每一塊磚從制作開始要經過20多道工序,工藝及其復雜,嚴苛。比如說,這選土一項,就有選、掘、運、曬、椎、漿、磨、篩等八道工序,如果選土完成那最少需要7個月。
特有的黏土要要最好的,之后要經過過濾,晾干,踩踏等到工序,讓黏土變成泥,固定成型后放到陰涼處晾干,每天在特定的時間都要去翻動。
八個月后成坯入窯,用康草、松枝、片柴、課柴等等,各燒制一個多月,凡一百三十日窨水出窯。期間包括火候等各個環節都是要求相當嚴格。大小二十幾道工序,還要與一年中的二十四節氣相吻合,一道工序不到位,就可能前功盡棄。
但是這還不是最重要的,僅僅是個開始,為皇家燒磚可是嚴上加嚴,驗收的時候,檢驗更加嚴格,破殘的,偏色的,有雜音的,都過不了關,如果驗收合格,也就是取得了裝船的資格而已,窯戶們還要跟隨船隊一路北上,一路上驗收合格,才能到北京完成任務。如此一來燒制地磚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
對出窯之后的地磚也有嚴苛的篩選工序,如果一窯磚花兩年燒制完成,其中不合格的超過6塊,那麼對不起,全部不合格,重新燒制。這簡直就是巨額的浪費,這也因此,送往京城的每一塊磚,那都是極品。
出窯檢驗合格后,還要用桐油浸泡,直到磚表面呈現光澤,才算最后制成。金磚運到北京后官府還派官員逐塊檢驗,每塊都要精心檢查,方可進貢。非常遺憾的是,這些用太湖泥經過細致工序燒制的磚已成了神話。這種復雜的工序和昂貴的價格,只有皇家才用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