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茶葉的貨幣屬性,分享一篇杭州世界錢幣博物館的文章:
在宋代,茶葉是一種非常珍貴的貨幣和貿易商品。茶葉作為一種「軟貨幣」,可以流通于整個中國的貿易市場,并被廣泛應用于商業交易和支付。而茶葉的價值是非常高的,有時甚至可以比黃金和白銀還昂貴。
宋代人常常用茶葉來換取其他貴重物品,其中最為流行的是換取良馬。這是因為宋代人非常注重馬匹,尤其是戰馬的品質,因為他們相信好的馬能夠成為戰爭勝利的關鍵。
茶葉換良馬的交易方式也非常規范,北宋時期開始推行茶馬法,且設置了專門的官員進行管理;南宋在西北邊陲也劃定專屬的市場,以茶葉換取大量優良馬匹。這種交易方式不僅促進了茶葉和良馬的貿易,還推動了中國的經濟發展和文化交流。
茶馬互市雖起源唐朝,但一直到宋朝才成為制度,威廉在《茶葉全書》中提到「在中國,茶作為貨幣的時間幾乎和人們飲茶的時間一樣早。」
茶葉作為貨幣在中國有長久的歷史,主要集中在中原民族與西北游牧民族的交易過程中。在這些邊境地區,很多部族甚至沒有貨幣,所以紙鈔和鑄幣都難以通用。唯有用茶葉制成的茶磚是公認的硬通貨,不僅是可交換的商品,還可以當作貨幣用以日常消費。
宋代在對茶葉實行專賣中,于川秦等地設茶馬司,將互市專用的茶葉換取馬匹,以助軍用。南宋盛行此法,于乾道、淳熙 年間,以茶易馬數萬匹。
史籍所載,北宋熙寧年間,需要大量戰馬作戰,朝廷就下令在四川征集,并在四川四路設立「提興茶馬司」,負責從事收購和以易馬工作,并在陜、甘、川多處設置「賣場」和「買馬場」。
沿邊的少數民族只準與官府(茶馬司)從事以易馬交易,不準私販,嚴禁商販運到沿邊地區去賣,甚至不準將籽、苗帶到邊境,凡販私則予處死,或充軍三千里以外,「茶馬司」官員失察者也要治罪。
立法如此嚴酷,目的在于控制邊區少數民族,強化他們的統治。這就是「以茶治邊」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