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研究過,但是這個問題下好多回答真的水得可以,實在看不過去。
其實滿人的漢化過程,到清末已經非常深了。乾隆時期滿語說的好(的滿人)已經是稀罕東西了,到了道光年間,連很多宗室別說說,連聽都聽不懂了?下層滿人就更不用說了。
再來說滿人的姓名,其實滿人壓根就沒有姓,只有名。所謂愛新覺羅,鈕祜祿這些,其實都是部族名,只不過根據漢俗被當成姓而已。
滿人在日常是不稱姓的,包括皇帝叫大臣,也不稱姓,這個翻翻史書就很清楚。比如和申,他兒子叫豐紳殷徳,除去個別特定場合,滿人一輩子也用不了姓。所以滿人的觀點,姓是部族的,名才是自己的。
滿人取名也很隨意,早年還沒漢化的時候,大多都是滿語發音轉換成漢字,本意很多就是老大老二,阿三阿四,甚至阿貓阿狗這種。
後來逐步漢化,受了文化教育的滿族中上層就開始起純漢文的名,但是還是帶有滿族特色,比如觀音保這種就很典型的滿漢合璧。漢名的字,滿名的寓意。
再後來,就開始向漢名發展了,取名也開始注意寓意,用字優美。
比如乾隆名臣傅恒,他四個兒子分別是傅靈安,傅隆安,傅康安,傅長安,這就已經完完全全是漢式的名字了,已經把傅當做姓來用了,但是後來被乾隆改成了福,又回到了滿人「父子不同姓」的路上。
順便歪一下樓,武狀元蘇乞兒里面蘇燦的老爸,就是吳孟達演的那位廣州將軍,應該就是蘇察哈爾,這位是歷代廣州將軍里唯一的蒙古八旗,可以看出其實這時無論滿蒙,旗人起名的漢化傾向已經是很普遍了。廣州將軍作為清代十四位駐防將軍之一,非滿洲親貴或者宗室不得擔任,品級同總督為從一品(伊犁將軍和遂遠將軍為正一品),而親要程度更勝過地方總督,由此可見上層滿人漢化程度已經不可逆轉了。
這時是嘉慶年間,皇帝已經不大管名字這種事了。
上層如此,其實下層就更隨意了。很多滿人從乾隆中開始就完全漢化了。
但是,滿洲名字始終無法漢化,并不是滿人不愿意,主要是兩個原因:
皇帝不愿意是一個,歷代皇帝都不斷強調要保持滿人的尚武習俗,警惕滿人的漢化。在名字這個有代表性的細節上就非常關注。前面傅恒的兒子被改姓,雖然以賜名的方式看上去很榮耀,但是那是給傅恒面子,皇帝內心的用意就是不希望像漢人一樣父子同姓,作為滿人不漢化的一個標志。
另外一個就是滿人的特權,尤其是中下層滿人,他們的生計很多都是來源于滿人的特權。所謂旗人,漢軍的地位是低于滿人和蒙古的。旗人不是天生就有錢拿的,所謂鐵桿莊稼,是要被挑甲當兵以后才能拿。
滿人可以被挑前鋒,護軍,馬甲,收入都高于漢軍的步甲,後來人多缺少,連步甲也要搶,乾隆干脆把大量漢軍清退出旗,給滿人騰名額。這樣的情況下,下層滿人必須保持自身的身份區別,取漢名漢姓毫無利益,反而會讓他們丟失滿人的身份。
以上兩點,在大清滅亡以后都不存在了,沒有任何力量來阻礙滿人的徹底漢化。除去一些遺老遺少,絕大部分滿人在短時間內徹底漢化,所謂改名,只是擦去一點最后的遺跡罷了。事實上就是,大清三百多年,關內滿人實際上已經完全漢化,和漢人無異。
其實,今天絕大部分生活在我們中間的少數民族,都和漢族已經沒有什麼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