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以武立國的國家,雖然國運未必多麼長久,但肯定會成為一段時間內的強盛大國。這背后的原因在于,政治的實質是組織,而一個組織是否強大,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組織力」,而非是組織內部的個人能力。即如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人還是那些中國人,但卻從幾年前打日本都費勁,變為了可以跟美軍硬碰硬而不落下風。
而以武立國的大一統王朝之所以可以做到這一點,是因為對于政治組織而言,武力從來都是解決矛盾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基于談判的媾和,雖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維持政治局勢的平穩,但在內部實則是各方力量互相看不順眼,無法形成合力。一般來說,一個王朝進入到中后期,都會出現這個局面。
新的王朝如果能用武力統一,則意味著新的王朝具備了對于全國資源的絕對整合權,且解決了此前亂世中出現的很多無法解決的痼疾。
就以明清易代而言,明朝的軍隊戰斗力是真的不行麼?未必。且不說吳三桂、耿仲明、尚可喜等人靠著手下的部隊打遍全國,還被封了王,即便是農民軍出身的李自成、張獻忠以及後來的孫可望等人,也都有不俗的戰斗力。但明軍的戰斗力之所以差,更多的原因是朝堂上的互相猜忌掣肘,導致這些資源無法發揮最大的價值。而后金的八期制度和相對更公平的賞罰體系,就可以激發出投降明軍的戰斗力。
在這個意義上,之所以說「國家的強盛是打出來的」,原因也在于此。在今天的話語體系下,我們可以把「以武立國」
回到問題本身,雖然魏晉南北朝時期很亂,但毫無疑問,彼時的中國無論在文明程度、科技水平、人口數量等方面的實力都是超出周邊少數民族的。只是因為中國大亂,所以他們才有機可乘。隋唐立國,既是中國歷經幾百年后的再度統一,也意味著困擾中國幾百年的民族、士族等矛盾得到了較大程度的緩解——尤其是北魏對北方的統一以及由此推進的一系列政治改革,第一次探索出了在中國北方較好的對多民族地區進行治理的方式。
后人評價隋唐,經常會說「隋唐大有胡人氣」。這里的「胡人氣」,如果僅僅理解為其皇族有胡人血統,這就非常狹隘了。更準確一點來說,隋唐「胡人氣」的來源,是此前幾百年前,中國北方涌入了大量的胡人,這些胡人尚未完全漢化,因此隋唐時期的政策中還存在著大量平衡胡漢的內容。但也正因為有「胡人氣」,隋以及唐中前期也避免了民族問題的沖擊,甚至到了中晚唐時期,中國北方的混亂也是因為藩鎮而不是民族。
這就如方志敏在《可愛的中國》里寫到的那樣:
目前的中國,固然是江山破碎,國弊民窮,但誰能斷言,中國沒有一個光明的前途呢?不,決不會的,我們相信,中國一定有個可贊美的光明前途。中國民族在很早以前,就造起了一座萬里長城和開鑿了幾千里的運河,這就證明中國民族偉大無比的創造力!中國在戰斗之中一旦斬去了帝國主義的鎖鏈,肅清自己陣線內的漢奸賣國賊,得到了自由與解放,這種創造力,將會無限的發揮出來。到那時,中國的面貌將會被我們改造一新。……這時,我們民族就可以無愧色的立在人類的面前,而生育我們的母親,也會最美麗地裝飾起來,與世界上各位母親平等的攜手了。
如果問「為什麼中國在晚清以來被列強打了100多年,到了1950年就變得那麼強大」,這也就是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