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方面原因
守不住沒有守的價值
眾所周知河西四郡有武威、張掖、酒泉、敦煌,但到了唐代就成為了河西五州,分別是涼州、甘州、肅州、沙州還有新增的瓜州,而新出現的瓜州逐漸頂替了敦煌的歷史地位。歸義軍末期瓜州力量與沙州力量的博弈最終釀成內斗,更是從西夏以后敦煌地位一落千丈。清代從瓜州後來又改名為安西,安西州與肅州合并稱為安肅道,道台衙門駐酒泉,也就是今天酒泉市的雛形
科普一下基本知識以后,滴滴發車了下面來到觀點時刻
首先是守不住的問題,敦煌在元朝其實就以已衰落,更是由于當地漢族被壓制,敦煌南山本是漢族牧場,而時過境遷如今早已成為少數民族自治縣。敦煌城內更是遭遇了黨項、蒙古的兩輪屠殺,明代建立的時候武威郡還有漢人2萬戶,但酒泉郡僅剩103戶,敦煌的數據沒查到,但也不會好。
所以對于明朝來說,敦煌的人口結構已經失衡,漢族比例太低,無法做到直接有效的統治
再加上明朝總體屬于小冰河時期,河西走廊主要靠冰川融雪水匯集成石羊河、黑河、疏勒河的三大流域進行灌溉,敦煌屬于疏勒河中的一條黨河,水源減少、耕地縮減、牧場失去,養活敦煌漢人的經濟基礎已經大打折扣
其次是值不值得守的問題,以前敦煌經濟地位高的主要原因是絲綢之路的中樞,進入中國第一站,那個時候的敦煌類似于今天的香港,五銖錢離岸結算中心,玩金融的地方。但是隨著生態變遷,疏勒河進入羅布泊再走孔雀河進南疆的路線生態已經崩了,大家紛紛選擇走瓜州過星星峽進入新疆的路線,這個時候的敦煌經濟地位就從香港變成了澳門(因為澳門港吃水淺,后期經濟地位也一落千丈)
所以明朝路上絲綢之路的對外貿易還占整個帝國出口的1/3,但海關已由玉門關轉移到了嘉峪關,根據史料記載嘉峪關每年承擔明帝國茶葉出口的1/3,所以即使是酒泉郡人口再少也有大量的山西洪桐大槐樹移民填充
直到嘉靖年間,蒙古人向嘉峪關大舉進犯,才不得不關閉邊關,將關西七衛的百姓遷徙進嘉峪關內的肅州,由此無論是瓜州還是沙州,都隨著戰爭而消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