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的問題
類似于俄羅斯為什麼不大規模的開發北極的資源?
生地/熟地(單位面積的糧食產量的難易程度)/農耕(游牧)文明戰爭的實際控制距離才是最重要的因素。
現在很多人的意識里面印度都是土地肥沃、氣候適合耕種。卻不知道在唐代時候印度大面積的生地里面野草長得比農作物更快,而已開發出來的熟地相對比較少?看人口總量:
公元7世紀世界主要人口大國排名:1、唐帝國(700年,4500萬)2、戒日帝國(647年,2150萬)3、阿拉伯帝國(700年,2140萬)4、波斯帝國薩珊王朝(620年,1950萬)5、拜占庭帝國(620年,1400萬)7世紀初,隋帝國為唐帝國所取代,人口一度銳減,到7世紀末,唐帝國的人口恢復至4500萬.
唐代主要人口集中在關中、川府、中原(河南、河北、山西)、吳越,荊楚肥沃之地都沒有開發出來,亞熱帶的荊楚都是荒草連天、盜賊四起。明朝才有湖廣熟、天下足的說法。
吐蕃的地理位置距離唐朝的根基關中平原(當然不是現在黃沙滿天飛的關中了)與川府之地很近,攻擊距離對于吐蕃來說不是問題,關中、川府都是熟地,糧食產量高、易于耕種,攻擊這些地方很容易獲得大量的資源。
如同今天的現實,朝鮮半島就有7000多萬人口,土地少、資源少,你會考慮攻擊嗎?相反,隨著科技的進步,人口的增長、人煙稀少的西伯利亞才具有價值一樣——往后倒退800年,開發西伯利亞對于明朝來說取死之道,開發湖廣才是王道霸業。甚至到清朝的時代,新疆、西伯利亞、茫茫大草原都是作為馬場、戰略之地、祖地的概念來持有,只有近代科技不斷的進步、國力的上升,才有機會談開發新疆/內蒙/西藏。
就看看國家財政投入在開發新疆的資源,你就可以想象要開發成熟一塊土地,海量的資本、人員。印度今天的大面積肥沃土地是幾千年慢慢完成的,你以為是充話費立馬就送來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