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怕,深入骨髓的恐懼。
朱棣對自己的幾個兒子有很明確的判斷,一旦出現危局,都不是能逆勢爭勝的性格,性子里都缺乏那股子韌勁。而朱允文的例子就在眼前,朱棣必須在自己生命結束之前,徹底穩住大明的局面,穩住朱棣這一脈的帝位。
靖難之役,南方各省就跟朱棣不是一條心。朱棣可以換掉軍政高官,但是各省軍政官員中,占主導的還是那些地方貴族勢力。一旦朱棣死后,有人拿出遺詔,登高一呼,南京就很可能不保。而且要想徹底征服南方的地方勢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需要幾代人去分化妥協。
而遷都北京就不同了,那是朱棣的老窩,不但住著安全,還能順手把南方的地方勢力代表綁架過來。這些所謂的高官,勢力影響都在南方,而人卻被困在了北京。即使南方造反,一是缺少有號召力的人領導,二是投鼠忌器。
可能有人會質疑北京離蒙古人太近了,有隨時被攻陷的風險。可是當時的蒙古,真的不是大明的對手,而且解決方法就是殺殺殺,朱棣下半輩子也是真麼干的。蒙古人都殺的差不多了,還有什麼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