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曾國藩極力推動清政府公費派大批十歲幼童出國留學并獲批準?
查看全部 16 個回答
回答1
2023/12/09

ADVERTISEMENT

某種意義上講,這項舉措加速了清政府的滅亡。

隨著西學的不斷傳入,中國的先進人士開始摒棄自詡天朝上邦的觀念。生活在長江流域的魏源、洪仁玕等人開始有意用「洋」代「夷」。

1858年的中英《天津條約》第51條明文規定:「嗣后各式公文,無論京外,內敘大英國官民,自不得提書‘夷’字。」一字之改,既屬被迫,也體現出對西方認識的變化。

于是,從19世紀60年代開始,清政府中主張向西方學習的部分官員被稱作「洋務派」。他們為了自強與求富,開展了引進西方先進軍事裝備、機器生產和科學技術的洋務運動。

這場運動發端于鎮壓長江流域太平天國運動期間,在戰爭中獲取了實權的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人後來都成為盤踞長江下游的地方大員,紛紛在各自的轄區開展洋務;而湖廣總督張之洞的轄區也在長江中游,所以長江流域自然就成了洋務運動的主陣地。

ADVERTISEMENT

隨著洋務運動的深入發展,洋務派對西方的學習,逐漸由器物擴展至思想文化方面。為培養更多精通西方先進技術的洋務人才,1870年9月和1871年1月,兩江總督曾國藩上書清廷,請求派遣學生赴美留學,并于1872年1月與李鴻章聯銜上了《幼童出洋肄業事宜折》,提出赴美留學的方案,最終獲得了清政府的認可,成功開中國官派留學生之先河,令出國留學漸成當時先進人士的一種風尚。

與此同時,洋務派官員在國內開設了各種新式學堂,學堂教授西方的語言、技術和軍事知識。

1895年,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戰爭中慘敗,宣告了洋務運動的失敗。在此后興起的維新變法社會思潮中,進化論已被引入中國并得到初步傳播,「民權、平等」學說和「開民智」的主張也已出現。

ADVERTISEMENT

20世紀初,關于民族、民主國家和「脫奴隸而進國民」的討論沛然興起,一股思想解放的浪潮形成了。在此階段,位于長江中游的湖北地區在張之洞的治理下,不僅初步建立了較為完備的近代工業體系,還因教育改革形成了知識分子群體,客觀上為辛亥革命的爆發做了交通、經濟和人員上的準備。

張之洞在督鄂期間,逐漸改制舊式書院,興辦一系列近代學校,并選派優秀學員赴海外留學,令湖北的近代教育走在了全國的前列。與興學直接相關的還有圖書館、教育陳列館的開設,西洋書籍的編譯,官辦湖北印刷局的開辦,輿圖局的設立(繪制湖北地圖)。

影響更大的是創辦《湖北官報》,它以「宣達下情,啟迪民智,開內地之風氣,傳外國之情形」為宗旨。此后,各私家報紙也如雨后春筍般勃興。

ADVERTISEMENT

在這種風氣下,20世紀初,湖北地區出現了大批新知識群體,他們「多富于知識思想,能了解革命之旨趣」,其在武昌起義爆發之前就已組織了科學補習所、日知會、共進會、文學社等革命團體,他們中的不少成員加入了湖北新軍,并在軍中宣揚革命思想,使湖北新軍逐漸由保衛清廷的中堅轉變為推翻清廷的革命核心。

于是,在1911年10月10日,趁湖北清軍主力入川鎮壓保路運動之機,留守武昌的新軍毅然舉起了反對清政府的旗幟,借助武漢三鎮地處中部樞紐的優越地理位置,讓革命的火焰迅速燃遍全國。最終,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統治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

評論
分享

ADVERTISEMENT

更多回答
回答2
2023/12/09
其實滿清高層歷來沒有很多人想象和部分人宣傳的那麼迂腐。從皇太極開始的君主都是保持著,皇帝眼界范圍內的實用主義。洋炮好用,那就仿造洋炮,洋槍好用就仿制洋槍。送人出洋有利于鞏固江山,那就有選擇性的送人出洋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3
2023/12/09
在多數電影電視劇中,至少在八九十年代。慈禧太后都是按昏君角色來寫的。比如怎麼貪財,挪用海軍軍費建園子,一言不合就開殺。但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ADVERTISEMENT

回答4
2023/12/09
曾國藩對滿清的忠心天地可鑒,慈禧是不可能懷疑他的。因為曾國藩屠殺了天文數字的漢人為滿清維持統治,在滿清主子心里他比滿族還可信。 曾國藩推動留學就是為了讓滿清師夷技以制漢,從而讓自己今后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5
2023/12/09
一群十歲就被腐朽王朝獻祭當成小白鼠的孩子,真的沒人在意他們嗎?他們在出發之前,都和清ZF簽訂了類似賣身的文書:「……十五年中如有疾病死亡及意外災害,政府皆不負責。」 換句話說,這幫孩子都被賣給清ZF了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ADVERTISEMENT

回答6
2023/12/09
從1872年開始,清政府每年向美國派去30名少年,4年時間一共有120個10到15歲的孩子被派走。這件事被稱為「留美幼童計劃」。關鍵人物:容閎、曾國藩。最早去美國留學的三個人是容閎、黃寬、黃勝,184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7
2023/12/09
當年的留美幼童,面對自己的祖國是個腐朽無能的封建帝國,也沒有絲毫的嫌棄,仍然懷揣著學成歸來,報效祖國的夢想。但是今天的留學生卻對祖國有一層深深的反感和厭惡。以崇洋媚外為思路,以拿到綠卡為目的。「此去西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ADVERTISEMENT

回答8
2023/12/09
張宏杰的名著《曾國藩傳》,分析了洋務運動。曾國藩是洋務運動的倡導者。他認為,西方的先進武器是清政府戰敗的主要原因。為此必須師夷長技,他上書建議公費派青少年去美國留學,每年30名,獲批準,例如詹天佑即是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9
2023/12/09
因為他們家自己孩子在里面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0
2023/12/09
儒家思想貫穿了曾國藩的一生,無論對內還是對外都是以公正、客觀的誠實態度對待,缺少圓滑變通勢必難免。重壓之下,曾國藩舊病復發,「昏暈嘔吐,左右扶入臥內,不能強起陪客」 ,「歷三時之久,臥床不起。據醫家云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1
2023/12/09
一度曾國藩在平定太平天國時,是借用了外國人的紅夷大炮的,當然武器的先進性,船堅炮利的西方列強,強大到了讓中國為之動容。天朝上國不在有傲嬌可言,對于西方國家的先進性的認識,讓中國的有識之士,有了強烈的學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2
2023/12/09
去過國外才知道差距有多大。而且到大清結束后滿族人都沒怎麼受清算,現在還在北京文化圈有極大影響力。前朝也是作了些實事的沒搞到很大民怨,換來了比較溫和的改朝換代。這個留清學童也是前清作了那些實事的一個例子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3
2023/12/09
這得看你怎麼理解曾國藩其人了。圣人?衛道士?官僚?漢奸?屠夫?改革家?依我看,這些都是后人的評價。在曾國藩自己看來,他就是一個有自知之明的精英。正因為有自知之明,所以他才會趨于保守,因為他對自己的見解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4
2023/12/09
滿清高層沒有一直宣傳和大眾認為的那麼無知和閉塞,康麻子和十全一直對西方先進技術和思想有學習了解,但就是因為了解才要封禁,你看看法國大革命里路易一家什麼下場,要是大清開了民智,愛新覺羅家會是什麼下場不很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5
2023/12/09
因為第二次鴉片戰爭后,曾國藩才崛起,他是洋務派啊。傳銷派搞愚民,洋務派反著來自然要開民智。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6
2023/12/09
去了哪怕只有一個學成歸國,就是賺了。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