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種意義上講,這項舉措加速了清政府的滅亡。
隨著西學的不斷傳入,中國的先進人士開始摒棄自詡天朝上邦的觀念。生活在長江流域的魏源、洪仁玕等人開始有意用「洋」代「夷」。
1858年的中英《天津條約》第51條明文規定:「嗣后各式公文,無論京外,內敘大英國官民,自不得提書‘夷’字。」一字之改,既屬被迫,也體現出對西方認識的變化。
于是,從19世紀60年代開始,清政府中主張向西方學習的部分官員被稱作「洋務派」。他們為了自強與求富,開展了引進西方先進軍事裝備、機器生產和科學技術的洋務運動。
這場運動發端于鎮壓長江流域太平天國運動期間,在戰爭中獲取了實權的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人後來都成為盤踞長江下游的地方大員,紛紛在各自的轄區開展洋務;而湖廣總督張之洞的轄區也在長江中游,所以長江流域自然就成了洋務運動的主陣地。
隨著洋務運動的深入發展,洋務派對西方的學習,逐漸由器物擴展至思想文化方面。為培養更多精通西方先進技術的洋務人才,1870年9月和1871年1月,兩江總督曾國藩上書清廷,請求派遣學生赴美留學,并于1872年1月與李鴻章聯銜上了《幼童出洋肄業事宜折》,提出赴美留學的方案,最終獲得了清政府的認可,成功開中國官派留學生之先河,令出國留學漸成當時先進人士的一種風尚。
與此同時,洋務派官員在國內開設了各種新式學堂,學堂教授西方的語言、技術和軍事知識。
1895年,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戰爭中慘敗,宣告了洋務運動的失敗。在此后興起的維新變法社會思潮中,進化論已被引入中國并得到初步傳播,「民權、平等」學說和「開民智」的主張也已出現。
20世紀初,關于民族、民主國家和「脫奴隸而進國民」的討論沛然興起,一股思想解放的浪潮形成了。在此階段,位于長江中游的湖北地區在張之洞的治理下,不僅初步建立了較為完備的近代工業體系,還因教育改革形成了知識分子群體,客觀上為辛亥革命的爆發做了交通、經濟和人員上的準備。
張之洞在督鄂期間,逐漸改制舊式書院,興辦一系列近代學校,并選派優秀學員赴海外留學,令湖北的近代教育走在了全國的前列。與興學直接相關的還有圖書館、教育陳列館的開設,西洋書籍的編譯,官辦湖北印刷局的開辦,輿圖局的設立(繪制湖北地圖)。
影響更大的是創辦《湖北官報》,它以「宣達下情,啟迪民智,開內地之風氣,傳外國之情形」為宗旨。此后,各私家報紙也如雨后春筍般勃興。
在這種風氣下,20世紀初,湖北地區出現了大批新知識群體,他們「多富于知識思想,能了解革命之旨趣」,其在武昌起義爆發之前就已組織了科學補習所、日知會、共進會、文學社等革命團體,他們中的不少成員加入了湖北新軍,并在軍中宣揚革命思想,使湖北新軍逐漸由保衛清廷的中堅轉變為推翻清廷的革命核心。
于是,在1911年10月10日,趁湖北清軍主力入川鎮壓保路運動之機,留守武昌的新軍毅然舉起了反對清政府的旗幟,借助武漢三鎮地處中部樞紐的優越地理位置,讓革命的火焰迅速燃遍全國。最終,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統治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