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生在當時的唐朝,你也會覺得自己的當時的唐帝國是最偉大的國家,因為它確實是當時世界獨一份的存在。
一、巨大的國土面積。
中國封建王朝2000多年世界里面,堪稱治世的并不多,其中最著名的就出現在唐朝,即「貞觀之治」,唐朝也就是在這一時期國土面積達到頂峰。
唐太宗和唐高宗執政期間不斷對突厥、薛延陀、吐谷渾、西域諸國(高昌、龜茲等)等國家作戰并消滅了這些政權,由此逐漸控制了漠南、漠北、西域等地區。
公元669年唐高宗總章二年,唐朝疆域達到頂峰,總面積達到1237萬平方公里,東至朝鮮半島,西達中亞咸海。南到越南順化一帶,北到貝加爾湖。
據不完全記載,當時光是唐帝國朝貢的國家就超過200余個。
有這樣一個故事,唐朝首都長安西北門叫「開遠門」,從此門出發可遠去西域,「開遠門」外立著一塊碑,上書九個字——「西去安西九千九百里」!
還有一種說法是,碑文內容為「西極道九千九百里」,據說,這九個字是唐朝大書法家虞世南所寫。
不管哪種說法,意思一樣。——從這里到安西,或者從這里到最西邊有9900里。
盡管并沒有那麼遠,也充分顯示了時人對國土面積遼闊的一種認識和自信。
二、巨大的人口規模。
關于唐朝巔峰時期的人口規模,不同學者有不同的看法:
1、唐朝史學家杜佑認為唐朝天寶年間戶口峰值為一千三四百萬戶;
2、現代學者趙文林、謝淑君認為天寶十三年(754年)唐朝人口頂峰6300萬;
3、現代學者凍國棟認為唐朝人口峰值在唐玄宗天寶十三年(754年)大約1430-1540萬戶約為7475-8050萬人;
4、現代學者王育民認為唐朝天寶年間戶口峰值為8050萬;
5、葛劍雄認為唐朝天寶十四年(755年)左右的人口峰值在8000-9000萬之間;
6、現代學者陳旭麓提出唐朝人口峰值是9254萬;
7、日本學者日野開三郎更認為唐朝人口最高峰時2000萬戶,人口達1.4億人。
盡管不同學者有不同看法,但有一個共識就是,唐朝大概在玄宗天寶年間達到人口規模的巔峰8000萬左右。
什麼概念呢,1200多年后的今天,世界上人口超過8000萬的國家還不足20個,排名第20的泰國人口只有7000萬。
三、巨大的經濟體量
根據英國經濟史學家安格斯·麥迪森所著《世界經濟千年史》記載,唐朝巔峰時期GDP約占到世界的35%。
當時國都長安是世界上最繁華的都市,這一點在《長安十二時辰》、《貓妖傳》等一系列影視作品中都能感受的到。
再看一看時人在詩歌中的描述:
「燈火家家市,笙歌處處樓」
「萬舸此中來,連帆到揚州」
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
即使在今天,這些描寫仍然足以讓人們對當時的生活充滿想象。
四、強大的軍事實力
根據《新唐書》記載:當時天下共設府634所,其中關內有261所府,府分三等:兵力1200人為上府,1000人為中府,800人為下府。測算下來,唐朝總兵力應該在63萬人左右。
又根據《通典》記載:當時打仗一般是每2萬人作為一個軍團,當中就有4000騎兵(包括越騎和武騎),步兵6000人,弓箭兵4000人,后勤人員6000人。
可以推算出63萬當中,約有騎兵12萬,步兵20萬,弓箭兵12萬,后勤部隊16萬。
12萬騎兵什麼概念,下面這個問題里諸君的回答可供參考
中國古代能夠養三十萬騎兵嗎?
也正是憑借強大軍力,巔峰時期,唐朝軍隊對外征伐,先后滅掉了吐谷渾(627年)、東突厥(630年)、高昌(640年)、薛延陀(646年)、中天竺(648年)、龜茲(648年)、西突厥(657年)、獠人(658年)、契丹(660年)、百濟(660年)、鐵勒(660年)、倭國(663年)、高句麗(668年)等政權。
并就此成就了本文開頭提到的超過1200萬平方公里的超大版圖。
以上這些都是有具體數據支撐的硬指標,還有像文化、藝術、科技等方面,其實當時的唐帝國也是領先世界的。
比如,唐代杰出的天文學家一行和尚,創造了一架黃道游儀,用來觀測日、月的位置和運動情況。
一行通過觀察,發現了恒星位置移動的現象。這比英國天文學家哈雷在1718年提出恒星自行的觀點早了將近一千年。
公元724年,一行還倡議在全國二十四個地方測量北極高度和冬夏至日和春秋分日的日影長度,并設計了一種叫做復矩圖的儀器,用來測量北極高度。
一行從這次測量中算出南北兩地相差三百五十一里八十步(合現在129.22公里),北極高度相差一度。
這個數據就是地球子午線(經度)一度的長度。
它與現代測量子午線的長度111.2公里相比,雖然還有較大的誤差,但這種用科學方法實測子午線的工作在世界上還是第一次。
一行從修制的《大衍歷》系統周密,結構合理,是當時的先進歷法。
還有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雕版印刷,在唐朝時已經廣泛流行和使用,《長慶集》記載了當時雕版印刷的廣泛應用:牛童馬走之口無不道,至于繕寫模勒,燁賣于市井。
後來,雕版印刷術經過頻繁的文化、經貿往來傳到了當時的朝鮮、日本乃至中亞等地,極大的促進了文化的交流和傳播。
還有唐代土木結構的建筑已經達到相當成熟的階段。當時首都長安城就是一個規模宏偉、世界上僅有的建筑群。據近年考古工作者的實測,古長安城占地面積約是84平方千米,大小相當于4,5個紫禁城,3個凡爾賽宮,13個盧浮宮。
城內有太極宮、大明宮、興慶宮三個宮殿區,建有雄偉的宮殿和亭台樓閣;宗廟社稷、官衙廨署布列在皇城之內,街道寬闊挺直,里坊整齊劃一,宗教寺院、公卿官員府第林立,組成了這座宏偉壯觀的大都城。
後來日本派遣唐使來中國學習先進文化就把長安的建筑帶了回去,現在日本依然保留的京都、奈良古建筑就帶有明顯的唐建筑風格。
所以,看到這里我想大概我們就能理解為什麼時至今日,中國人在國際上還被稱為「唐人」,中國的傳統服裝被稱為「唐裝」,以及在國外中國人聚集的地方被成為「唐人街」······
進而,知道為什麼我們現在一直在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