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很多歷史學家都提出過一個結論,至少在中國古代首都,一般不是西安,就是北京。這是國家處于進攻狀態時的首都。
中國古代主要的威脅來自于北方的游牧民族,要守住后面的農耕文明。用南方的財富支撐北方的兵力,一個是西安,一個是北京。唐以后基本上是北京了,再往北其實就是游牧民族的地盤。在這里駐扎大量的軍隊,而供給由南方供應。這樣就可以保護后面的農耕作業。
南京適合防守,虎踞龍盤嘛。
開封也就是東京是位于運輸線上,其實宋朝把首都放在開封,最終也沒遷去洛陽,很大程度也是因為供應及時方便。開封位于黃河之上,連接京杭大運河。南方的物資可以源源不斷的輸送供給開封,這里可以養得起大量的軍隊。
但無論是開封還是南京,北面都放棄了大片的華北平原。
游牧民族南下完全沒有緩沖。
而北京背靠燕山山脈,面對華北平原。在古代是很適合作為首都的一個地方。
說個題外話吧,南宋把都城放在臨安也就是杭州,其實已經失去了統一全國的希望。把都城放在杭州,其實就是依靠密集的江南水網抵擋北方游牧民族的騎兵。包括抗日戰爭時期,日軍的坦克隊伍也是到達了華北平原以后就慢了下來。但問題是遷都臨安之時,開封已經收回了。只有在開封那位置,還有向前向北一步的可能性。依靠黃河,京杭大運河集中物資集結兵力,還能向前撲。結果躲到杭州去,就算秦檜不殺岳飛又能有多大作用?很多事守是守不住的,要靠進攻。不能只挨打,不還手呀。東京之變其實是一場斬首行動,5萬金兵最后也退了回去。因為沒有南方的支持,金朝沒辦法在開封呆下去,養不起那麼多軍隊的。
兩宋的歷史看下來,感覺北宋還在進攻,還在創業。到了南宋完全是躲在后面數錢了,結果錢是越數越少的。
到了近現代,物資運輸其實已經很方便了。首都住了北京北可以可以盯住東北和內蒙,又能接收來自于南方的后勤物資。很適合調度全國資源的一個地方。所以當年以語言投票選手都應該是個笑話,雖然我不喜歡那種官僚味很重的地方。但北京確實很適合作為首都連接南北,溝通東西。功能上非常適合。
大明王朝開國之時,北方沒有完全平定的,首都只能放在南京。但到了朱棣的時候,明軍已經在蒙古草原上掃蕩了幾次了。所以遷都很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