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向不喜歡六國論這種論調.
站在後來者的角度,你知道六國會一個一個被秦國滅,站在當局者的角度,哪個國家都可能滅我啊,我也想滅了別的國家啊.
秦國是用了六代一點點起來的,到秦始皇親政時,一切局面已經難解.而且這個問題要看清楚宏觀大局.
秦國在西,與三晉和楚直接相接,所以三晉正面威脅,南面的楚國時和時打.東邊的燕國齊國和三晉楚國根本不是一條心.
歷史上三晉楚國都受過秦國的欺負,但是,六國之中,除了沒強大起來的韓國,再除了沒垮過的秦國,哪個國家都是被別的國家搞垮的,彼此都有仇,信的著誰?
戰國時首先魏國強了起來,一強就是三代,從魏文侯到武侯到惠王初年,魏強大時,向西奪了秦國的河西,和秦結了仇,滅掉後來沒進七雄的國家就不算了,後來聯合三晉對齊對楚都有勝仗,這就是有仇在此,關鍵惠王時魏先打趙,再打韓,結果齊國趁機干涉,魏人連續兩次大敗,戰敗后趙國韓國秦國之流趁機攻擊魏國,仇上加仇,秦獻公孝公也在這之后一直打魏,直到后面的秦王把魏國打成殘.
殘了的魏國,依舊是一個和其他國家都有仇的魏國.
楚國在春秋時就是強國,戰國初年也有發展,前面說過,三晉對齊楚都有大勝仗,楚國戰國初年在中原的發展,就是被三晉聯軍打回去的,當然當時的楚國早就從靈王平王那個亂七八糟的時代恢復了,而且還滅掉了越國,占據了故舊的吳越之地,但是楚國在戰國初年變法未竟,在秦國和其他國家漸漸強大之時,楚國的幾任君主要麼平庸,要麼昏庸,像屈原之流都只能空有報負.齊楚的聯盟本來堅不可摧,被張儀動一動舌頭就摧了,秦國在此時間北滅義渠,南下巴蜀,東取河西,東南奪走楚的漢中,巫郡,黔中郡,白起後來還攻下了楚國的首都郢郡.楚國西邊的繁華故地盡入秦國的版圖,和齊國也吹了,楚懷王還落個客死異鄉的下場,而東面還被快亡國的宋國捅了一刀奪去了淮北.
齊國和燕國也算是冤家,齊國在東方慢慢強大起來,趁燕國內亂入侵,後來被燕人趕跑,燕昭王雪恥報仇,攻下齊七十余城,當時也是聯合了其他幾國,那一戰,燕占齊舊地七十余城,楚取淮北,魏占宋地,秦占定陶,直到田單強行續命收復了舊地,而燕國也失去了成為大國的機會.可見其他幾國與齊國都有滅國之仇,後來的齊國也確實是最后一個眼睜睜地看著其他國家一個一個滅亡的,而當時的齊君就是復國齊群襄王的下一任田王建.
燕國和趙國也一向不和,前面說到秦惠文王的時代,其實三晉那時已感覺到秦國的威脅,當時的趙國還未強大,魏國已衰,楚國也屢屢吃秦國的虧,于是當時的合縱其實挺超前的,所以回到題主的問題,不是六國沒人意識到,而是意識到的人過于超前,這些人搞起了合縱,而意識不夠超前的人自然不會太過堅持合縱這件事,甚至到此為止,究竟誰統一六國還是未知之數.
秦惠文王時,搞合縱,張儀出去擰舌頭,秦王把一個女兒嫁到燕國,燕國馬上就曖昧了.這是燕國的第一水,此外,前面說到的燕國幾十年精力用在齊國身上,這是第二水,還有,燕國在后期,哪怕趙國都已經快亡國了,還想著攻趙占便宜,直到趙亡于秦,燕秦接壤了才驚覺大禍臨頭,這是第三水.有此三水,燕國有何助?臨國不恨死它才怪,誰能和它共同合作抗秦?
再回到趙國,趙武靈王時期搞胡服騎射,強大起來,能正面抗秦了,而且也確實是秦國的敵手,且武靈王之后,趙國直到滅亡前都是名將輩出,趙奢,廉頗,李牧,當然,在長平一戰,趙國被秦國打垮,這一仗期間,秦趙誰勝利都有可能是未來的統一種子選手,這一戰后兩年,楚國和魏國才在邯鄲解了秦人的圍,反之,在趙國兩年前長平戰前強大的時候,沒有哪個國家跑過來在長平戰場上幫助趙軍,仍舊不具備六國合縱抗秦的基本條件,即六國皆衰,不聯合就必亡的情況.
然而,即使在長平戰后,正面與秦相接的四個國家中,韓國太弱,出不了什麼力氣,魏和趙已衰,但是趙國在戰后十幾年慢慢恢復元氣,到李牧的趙國末代時期,趙兵又能屢次擊敗秦軍了.南面的楚在這些年中也沒什麼作為,東面的燕齊二國對其他國家也都毫無團結之心,甚至巴不得其他國家吃點苦頭呢.
這樣的六國,能團結抗秦的只有中間四國,一韓國無力,一趙一魏兩國沒多少力,一楚忙著遷都避秦,從郢被白起攻下后,楚王遷到陳,後來遷到巨陽,最后遷到壽春,這樣的四國,能耗一天是一天,滅秦是不可能的,最多也就是在信陵君的率領下,救魏國一命.
我覺得到此為止已經回答了題主的問題了,也就是,六國有滅秦實力時沒有動機,有足夠動機時也沒有實力,或者說就有這樣一個點:六國滅秦的實力與動機皆存.
不過長平戰后的秦國也消停了若干年,秦昭王後來在滅趙失敗后一段時間去世,子孝文王在任一年去世,孫莊襄王也在位不過三年,然后就到了嬴政13歲上位,慢慢親政,還有鄭國渠等事,但在這期間,秦國一直在攻打韓魏兩國,到秦王嬴政出手的時候,韓魏已經沒多少土地了.
接下來,中間的四國,也只有趙國和楚國費了大力氣.
秦滅韓,大軍一來隨即平定,滅趙,最后還是靠反間計,滅魏,決水灌城,滅楚用了四年,而滅了趙國之后,燕國才終于派個刺客去刺秦,在此之前燕國是沒有任何抗秦意圖的.
燕楚滅亡后,剩下一個齊國一直在干瞪眼.
六國的恩怨情仇我都列在這里了,我覺得,他們在有力滅秦的時代,不會合力,就算下定決心滅秦,也最多是秦國的四個臨國有這決心,而他們幾乎沒同時具備過動機與實力.
加上六國彼此算計,又彼此有仇,本來都不是穩妥的聯盟,根本不能指望.
甚至,直到長平戰前,根本不好說哪個國家最有希望統一六國.
比如,從春秋起就十分強大的楚國,在被秦國打掉大片核心領土前,楚國有希望統一六國.
戰國時期最先強大起來的魏國,三代的漫長時間,在兩敗于齊,又被其他國家趁機攻打之前,魏國也很可能是統一六國的人.
接下來強大的秦國,雖然變法自強了,還不夠強,先后打垮了楚和魏,但秦此時仍不能說一定能統一六國.
此后還能與秦抗衡的,有可稱東帝的齊國,先是攻下燕國,後來又滅了宋,直到被燕昭王聯合五國搞個幾乎滅國之前,齊國也是有機會統一六國的.
占據著齊國的燕國,後來燕惠王上位,聽信讒言罷免樂毅,被田單復國續命,在此之前,燕國也不能說沒有統一六國的機會.
趙國從胡服騎射到長平戰前,是最后一個能獨自抗秦的國家,在長平戰發生前,不好說趙國就不能統一六國,甚至趙國后期從長平戰的后遺癥中恢復過來,李牧在最后的幾年屢敗秦軍,也不能說沒有翻盤機會.
所以,不到那一天,你讓六國聯合滅誰??最基本的,聯合滅了魏韓倒有可能,這樣其他國家可以分地,聯合滅秦,太不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