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為盜號刪我回答就能堵住人說話嗎?
朱棣真剮過二千八百人就是事實。不爽去找韓國人拼命去。
某粉的行為真是棣棣啊。
回歸本題。
第一個,題目不正確。
朱棣確實沒有凌遲過三千宮女,而是連坐兩千八百人:
「二呂案」的緣由,要從權妃說起。永樂帝和他父親朱元璋一樣,都要朝鮮貢獻美女。權妃是朝鮮進貢的美女,既「姿質秾粹」,貌美驚人,又「善吹玉簫」,能歌善舞,頗受永樂帝的寵愛,就是去沙漠北征,也帶上這位美人。民諺說:「紅顏薄命。」這位權妃,永樂十年(1412年),在永樂帝北征凱旋途中,死于山東臨城(今棗莊市轄地)。事出突然,議論紛紛。一次呂美人乙與權妃的宮女在吵架中揭短說:呂美人乙因爭風吃醋,串通宦官,從銀匠家里買了砒霜,研成粉末,放在權妃胡桃茶里,將她毒死。
永樂帝得知此情,頓時發怒,將有關宮女、宦官、銀匠等處死。最慘的呂美人乙,朱棣命用烙鐵烙她,折磨一個月,才將她殺死。這起案件,株連廣泛,被殺者有數百人(時北京宮殿尚未建成)。其實,這是一樁冤案。原來宮里有兩位姓呂的美人。兩位呂美人乙之間,也互相爭風吃醋。後來權妃猝死,那呂美人甲便乘機誣告呂美人乙毒死了權妃,鑄了這樁慘案。後來,呂美人甲和宮人魚氏內行違規,與宦官私通。朱棣雖有察覺,但因寵愛呂、魚二人,沒有及時處置。當時后宮的宮人,生活寂寞,孤單寡歡,常與宦官相好,譬如一起用餐,一塊喝茶,這種特殊關系,稱為「對食」。這類情況,比較普遍,并不被認為是亂宮之事,但如果傳播開來,畢竟是不體面的。呂、魚二人知道隱秘泄漏后,覺得丟了臉面,竟然懼罪自縊。
呂、魚二人自殺,事情就鬧大了。永樂帝認為壞事都因呂美人甲所起,便把呂美人甲的侍婢都拘來審訊。這些侍婢不勝拷問,便被刑逼亂說,說是要謀殺永樂皇帝。既然刑問出了大逆之罪,一場刑殺大禍,鋪天蓋地而來。永樂帝愈是濫殺,愈覺得問題嚴重。彼此揭發,互相牽連,宮內宮外,上上下下,女子連娘家,親戚連友人,被連坐殺者竟達2800人!
第二,朝鮮史書是朝鮮官方的正史。不是本國史書就是野史?
野史的概念一般認為是指古代私家編撰的史書,與官修的史書不同的另一種史書,與「正史」相對而言。古代有「稗官野史」的說法。
外國官方的史書就叫「野史」?這種概念是體育老師教的歷史知識吧?
《朝鮮王朝實錄》函蓋朝鮮時代各個方面的史事,是在世界上罕見的寶貴歷史記錄。
它的意義還在于記錄歷史的很高的真實性和可信性。
第三,朝鮮人有動機黑朱棣嗎?如果要存心黑朱棣,那必須要大規模傳播才達到目的。但是朝鮮是秘密記載他家正史檔案里面,古代一般人根本看不到這種記錄。反而是近代史料流出才讓中國人知道。朝鮮真想黑明朝,在清朝時期完全可以把這種極好黑明朝皇帝的記錄透露給清朝嘛。
朝鮮人提到的奶媽金黑是朱棣韓麗妃的人。而韓麗妃的家庭與朝鮮王朝國王關系密切,韓麗妃的侄女是朝鮮王朝第七代國王世祖的兒媳婦,第九代國王成宗的母親,以后朝鮮國王的老祖宗。這麼近的關系,朝鮮會記錯金黑的相關記錄?金黑回國時明英宗元年,朝鮮史書記載的時間與明朝實錄吻合。朝鮮并不是只有金黑這一途徑了解明朝宮廷。朝鮮人有許多在明朝宮廷當太監,還炙手可熱。
尹鳳就是典型一位。在朱棣的宮人事件后,這位太監就出使朝鮮,基本很有可能是這位朝鮮老鄉透露了消息。
第四,朱棣的這個事情基本被國內史家認可,有關朱棣的專著基本都寫了此事并認為真實性很高。
綜上所述:朱棣殺宮人涉及兩千八百人當是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