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臨壓根就坐的不穩。
順治親政之后,處理多爾袞有多狠,就說明他當初被當做擺設,有多屈辱。
多爾袞死后兩個月,就被順治挖墳掘墓,挫骨揚灰,沒點私人恩怨是不可能的。
至于多爾袞為什麼沒篡位,讓福臨僥幸坐穩了皇位,這里面有若干復雜因素,同時在起作用。
首先提一個問題,多爾袞有沒有篡位之心?我覺得肯定有。
跟所有準備篡位的權臣一樣,多爾袞也是一步一步逼近底線。從儀仗、職掌、稱號上,都不能稱為僭越,是直接騎在皇帝頭上了。
皇父攝政王,都跟太后和皇上玩上倫理哏了。
路人皆知,無需多言。我們只需討論,他為什麼沒有突破底線。
第一,身體原因。
多爾袞身體狀況不好,酒色過度生不出兒子,死的時候還不到四十歲。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篡位是個系統工程,勞心勞神,多爾袞還沒撐到那天,身體先垮了。
第二,沒兒子。
多爾袞妻妾眾多,孝莊跟他也大機率有一腿。但是他只生了個獨女,一個兒子也沒有,只能過繼了多鐸的兒子繼承香火。
有沒有兒子,對于篡位的決策,影響其實挺大。沒兒子,費半天勁篡了,還得傳給養子,便宜了多鐸。
沒兒子,就動力不足。有兒子,值得搏一把。
當年桓溫懸崖勒馬,也是考慮兒子不太著調。袁世凱敢冒天下之大不韙,過把皇帝癮,其實也跟袁克定攛掇有很大關系。
第三,負疚心理。
多爾袞小時候,不受父親努爾哈赤待見。是皇太極登基后,全力栽培他,他才能出頭。
我甚至認為,皇太極臨死前,就是想把皇位傳給多爾袞,只是尚未拍板,還在猶豫。
皇太極對多爾袞有多大恩,多爾袞心里有數。
還有孝莊太后,更對不住皇太極了。
這種負疚心理在,也會阻擋他跨出最后一步。
有上面三重心理動因,多爾袞還是懸崖勒馬了。
李世民心理狀況完全不同。
他身體棒著呢,兒子多著呢,沒有負疚心理,反而充滿復仇心理,所以他當然一往無前的下手了。
他們唯一不怎麼考慮的,恰恰是道德操守這一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