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茶葉重要?
茶葉是一種能和很多重要物品聯系起來的東西。
首先,茶葉不只是飲品,更加是癮品。
茶葉就是會讓人上癮的東西。
因為茶葉中含有較高的咖啡因和茶堿。
這些是會導致中樞興奮作用的生物堿類化合物,會讓人產生幸福感和愉悅感。
因為刺激精神的作用短暫,所以必須不斷地進行補充。
從經濟學來講,成癮的商品是最完美,最理想的商品。
因為消費者會不斷花錢來購買。
第二呢,茶葉還是當時政府財政的一大來源。
大家都知道鹽鐵官營。
那麼茶葉呢,在唐宋之后,也屬于專賣。
茶葉作為古代中國獨有的物資,可以通過茶葉向周邊國家換取馬匹。
在唐代的時候,通過茶馬交易,向西藏來換取馬匹。
到了 宋代,由于領土丟失,茶馬交易的范圍轉移到了西南,也是我們都有所耳聞的茶馬古道。
北宋時期,在四川還設置了茶馬司,專門負責將四川的茶葉運到西南。
從明代開始,川藏茶道正式形成。
《明史·食貨志》記載:
番人嗜乳酪,不得茶,則困以病。故唐宋依賴,行以茶易馬法。
當時用漢中茶三百萬斤,可得馬三萬匹之說。
明朝政府為了壟斷茶馬貿易,,在產茶區域設置茶課司,設計茶葉專賣制度,商人販茶,必須有茶引,沒有的話,會被抓捕。
當時即使是公主的駙馬沒有茶引販賣茶葉,也被賜死了。
某種程度上,當時對茶葉販賣的管制,甚至比食鹽更加厲害。
為什麼?
因為食鹽是對內的,可以寬容一點,茶葉是對買的,實際更加嚴重一點。
明朝不僅僅禁止茶葉自由買賣,還禁止民間囤積茶葉。
因為壟斷而無競爭的官營體質,無法擺脫官僚的低效和腐化,一方面故意提高茶葉價格,一方面大大壓低馬價格。
洪武年間,上等馬一匹最多換取茶120斤。
後來就變得更少了。
由于壓價太狠,茶葉也大量堆積,朝廷于是將茶葉當做俸祿發給官員。
後來私茶販賣也更加厲害了,不過當時朝廷也無力管轄。
所以後來就轉變成民營,官方招商,從中抽取一定的茶葉官方販賣,剩下的給商人自由販賣。
隨著茶葉的貿易,藏傳佛教也隨之進入了我國。
第二呢,茶葉還促進了瓷器貿易。
中國古代有三大外銷商品,絲綢,瓷器和茶葉。
喝茶的時候要用到很多的器具還要有一系列復雜的程序和禮儀。
中國各種精美的瓷器為飲茶提供了物質條件。
茶葉出口歐洲的時候,多數是綠茶。
沖泡綠茶的最好茶具,就是紫砂壺。
根據研究,在17-18世紀,也就是明朝萬歷崇禎年間,這是中國茶葉銷往荷蘭的黃金時期,也是紫砂壺暢銷歐洲的時代。
實際上,當時對于歐洲人,喝茶是一種奢侈品。
你也許會覺得不可置信。
在某種程度上,中國是因為茶葉而卷入全球化浪潮的。
從茶葉采摘到通過廣州十三行賣出去,通過大船小船千里迢迢到歐洲,需要花費獎金兩個月的時間。
不多當時種茶人獲利確實很少的。
第三呢,茶葉和糖也是互相促進的。
前面說過,茶葉當時在歐洲是奢侈品。
經濟史中有一種現象,很多奢侈品會發展成必需品。
不過英國人喝茶和中國人喝茶是兩回事。
英國人喝茶加糖。
所以隨著茶葉的消費量激增,當時糖的消費量也大幅增加。
茶葉為貿易商人帶來了巨大的利益。
例如英國的東印度公司,完全壟斷了茶葉貿易,但是東印度公司提供的茶葉無法滿足市場的需求,所以很多茶葉是通過走私運到英國的。
所以最后,英國也采取了降低稅收的政策。
放棄了這一塊的利潤。
當然,茶葉貿易也不是一直都輝煌的。
晚清時期,茶葉貿易是最后的輝煌。
英國人因為花了太多白銀在茶葉貿易商,然后就試圖自己種植茶葉。
英國本土是不行的,但是英國最引以為傲的就是眾多殖民地,最后,印度成了茶葉貿易的新秀。
印度茶葉奪走了中國茶葉的市場,而且還試圖奪取西藏這塊中國固有的市場。
不得不說,英國品牌的茶現在仍是世界茶葉市場的主導,盡管英國本土不產一片茶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