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有六朝古都之說,加上民國等就更多了。這些朝代的特點都是短命。
公元221年,東吳孫權在石頭山金陵邑舊地筑石頭城,隨后于229年在此建都,取名「建業」。西晉滅吳后,于太康三年,即公元282年改建業為「建鄴」。
公元313年,為了避司馬鄴之諱,又將「建鄴」改為「健康」。
西晉滅亡后,司馬睿于公元317年建立了東晉,定都健康。從此,南京成為了正統中華文化的中心。
東晉以后,宋(420~479年)。
齊(479~502年)。
梁(502~557年)。
陳(557~589年)相繼在此建都,史稱南朝。
南朝和之前的吳,合成「六朝」所以稱之為六朝古都,加上戰國時候的楚國,明朝朱元璋,太平天國,民國蔣介石南京又成為10朝都會。
這六朝的共同點是,壽命短,而且不是大一統。
那個時候是受到風水等的影響,自然覺得南京不適合當首都。都不要說明朝了,就是新中國定都的時候就有民主人士建言,南京不適合成為首都。當然,這些不會擺到台面上說。
南京這些朝代的壽命短,主要是都依靠長江天險,主張的是防御,缺乏進取性。
朱棣當燕王的時候,就是在北京,北京是他的封地,也是他造反政權的大本營、根據地,這里是他的基本盤。經過多年的苦心經營(包括元大都的經營),這里的相關設施已經成熟,所以,在順天府建立自己的政權很是方便。
而南京則是建文帝曾經盤踞的地方,反對的勢力眾多。曾經,輔佐建文帝的多為江南人士,明成祖朱棣即位后,在南京殺戮過甚,唯恐結怨太深,有損執政基礎。
對此,朱棣肯定會有一定的心理障礙,且朱棣還沒有做好完全的準備,缺乏足夠的安全感。
朱元璋選擇首都的時候,開始沒得選,就選了南京。後來他的兒子朱標想選到長安,但是那個地方的經濟已經不行了,經濟中心已經是以京杭大運河為主。最富饒的地方就是江南那些地方。徐達拿下大都后,朱元璋有考慮過以元大都為首都。
朱元璋與朱棣都是馬背善于征戰的人,骨子里有一股不羈的霸氣。
朱棣的母親據說還是是蒙古人,對于北方的草原也有一種與生俱來的親切感與征服欲望。朱棣用他的實踐說明了,他的偉業就是要征服草原而生的,遷都北京,根本不是天子守國門,而是要以北京為基地,一直往北打,把蒙古滅掉。
反觀對于南方那些,朱棣并不怕,他們造反也起不來波瀾。
對于朱棣來說,當時主要是兩個矛盾,外患就是北方的蒙古各部,而非南邊的基本盤是起不了大波浪。
外患來說,就是南北矛盾,尤其是南北漢人的矛盾。
比如南北榜事件就是典型的南北矛盾,最后惹得朱元璋直接殺人。
因此朱棣遷都北京最少有兩個作用,第一、能夠有效的管理和控制邊防,成為開疆拓土的基地。第二、穩固其在北方的統治,平衡南北之間的矛盾。
最后從吃貨的角度考慮。朱棣遷都就是想把南京的鴨子的做法帶到北京。
比如北京烤鴨,其實來源就是南京的。然后通過京杭大運河弄到北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