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古代攝入維生素比較麻煩啊。
根據漢唐的簡牘、檔案,在古代想吃到蔬菜和肉類,都不算特別難。
難的是什麼?
是吃到新鮮的蔬菜和肉類。
這是因為古代缺乏保鮮技術——畢竟沒有冰箱。
因此,古代對肉類的保存技術,主要是熏制、臘制、醬制、干制、腌制等。
而對蔬菜的保鮮,則沒有太好的辦法。
至于水果嘛,又略顯奢侈了。
然后茶葉出現了。
茶葉的維生素含量,其實并不算特別豐富,但優點在于維生素種類非常廣。
尤其是維生素B和C,這兩種維生素在茶葉中的含量相對較對,而且這兩種維生素是易溶于水的。
所以,古代人日常喝點茶,哪怕是粗礪的老茶,也能有效補充維生素。
更別說茶葉中含有豐富的礦物質(鋅、鐵)和茶多酚,這些營養物質對于古代人來說,都是非常有價值的。
相比于中國,古代歐洲其實攝入維生素要更加麻煩。
尤其是西歐地區,蔬菜種類比中國少很多。
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歐洲的蔬菜種類好像只有一百多種,而中國有近三百多種。
加上歐洲的氣候條件,也限制了蔬菜的種類。
更重要的是,古代歐洲的食材保鮮技術更差。
為什麼香料在歐洲文化里,地位那麼特殊呢?
就是因為古代歐洲需要大量進口亞洲的香料,來供應貴族食用肉制品(為啥他們的肉制品需要大量的香料,你懂得)。
以至于胡椒這一類香料,一度在歐洲的價格堪比黃金。
這一系列原因,就讓古代歐洲得維生素攝入更加匱乏了。
其實說匱乏,似乎也不精準,應該是不全面。
這時候,茶葉就成了一種不錯的維生素補充劑。
哪怕茶葉的維生素含量總的來看并不高,但每天攝入,對人體的好處是非常大的。
不僅如此,歐洲貴族飲茶,還會大量添加白糖或者香料。
這種飲茶法,和中國唐朝時的飲茶方式有點類似。
後來這種往茶葉里添加東西的飲茶法,逐漸被中國人淘汰了。
但是歐洲還將這種被淘汰了的飲茶方式給流傳了至今。
這是因為,古代歐洲的制糖技術不行,是非常奢侈的。當中國的制糖技術傳播到歐洲后,歐洲貴族就以嗜糖為榮,所以往糖里死命加白糖。
說到白糖,中國將蔗糖(蔗糖的原始技術來自于印度)提純至白色結晶顆粒,這就是白砂糖的技術。後來在明朝中期,白砂糖的制作技術就沿著海上絲綢之路傳播到了歐洲。
然后歐洲就把白糖和茶葉當作了一對黃金搭檔。
所以,明朝末年,茶葉、白糖,就和漆器、鐵鍋、瓷器、絲綢、香料等產品一同,成為了當時海上絲綢之路的硬通貨。
那時候的歐洲,通過在美洲血腥壓榨原住民,獲得大量的黃金和白銀,然后用海船裝滿了金銀,遠渡重洋的到中國來采購生活必須品,最后將當時世界上大部分的白銀都輸入到了中國。
這一段歷史,即被稱為大航海時代,又被稱為白銀時代,對人類歷史進程帶來極其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