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一個冷門的觀點,我認為朱棣遷都北京是考慮到為穩定北方,尤其是幽燕一帶的民心。
燕云十六州在后晉時期被石敬瑭割讓給契丹,自此幽燕地區開始了和中原地區或者說「南方地區」的對立。
在此期間,幽燕一帶的讀書人逐漸建立起了對遼金的認同感,對中原政權的歸屬感日益薄弱。在大遼重熙年間,幽燕的讀書人已以「北朝」自居,視中原為南朝。這種政治上產生的對立從938年一直持續到1279年大元統一全圖。
然而,大元建立之后也沒能抹平裂痕,反而通過漢軍世侯、四等人制(漢人南人之分)加劇了心理上的對立矛盾。到了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北伐之時,燕云十六州已經獨立了四百三十年,其跨度基本相當于東西漢與蜀漢的總和。在這樣漫長的跨度下,幽燕人民對于漢族政權是非常陌生的,放在歐洲也許已經可以算作是新的民族了。
朱元璋試圖用九王戍邊的方式同化九邊軍鎮,但是顯然這個操作失敗了,朱棣在朱元璋死后就起兵造反并且獲得了成功。
等到明成祖朱棣在北平起兵統一天下后,也就面臨著這個棘手的問題——怎麼消弭燕云和中原政權的裂痕?朱棣大可以在南京繼續做大明天子,但是他的子孫不可能還有他這樣的能力和威望。歷史上在朱棣死后,明朝就放棄了交趾,放棄了奴兒干地區。如果依然定都南京,后人很有可能今日丟遼東,明日丟燕云,到時候又要回到大宋的劇本。要解決這個問題,只能遷都,遷都到北平,遷都到燕云核心地區。
只要國都在燕云,朝廷就要盡全力守住代北和遼東,朝廷就能迅速同化燕云、構建民族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