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是天選之地,龍脈所在,比西安要好多少倍。?
北京,北有山,東有海西有山,南到黃河,四塞之地。
北京是什麼時候開始叫北京的?
北京最早見于文獻的名稱叫做薊。公元前十一世紀時,薊國是統治中國北方的西周王朝的一個分封國。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中期,位于薊國西南面的另一個封國燕,吞沒了薊,并遷都于薊城。從這時起,直到公元前226年燕國被強大的秦國所滅,薊城一直是燕的都城。據考古學家考證,當年的薊城就在現北京城區的西南部。
東漢劉秀,就起家北京。唐朝,藩鎮割據一百多年
公元938年,薊城成為遼的陪都。遼是崛起于中國東北方的少數民族契丹人建立的。因為薊位于它所轄的疆域的南部,所以改稱南京,又叫燕京。
一個多世紀以后,另一個少數民族女真人建立的金朝將遼滅亡,并于1153年遷都燕京,改名中都。1214年,金朝因受到新興的蒙古族軍隊的進攻,被迫遷都汴京(今河南開封),第二年蒙古鐵騎入占中都。1267年,蒙古族首領忽必烈下令在中都城的東北郊筑建新城。四年后這位首領即在興建中的都城內登上皇帝的寶座,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的元朝。1276年新城全部建成,這便是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游記中稱之為「世界莫能與比」的元大都。從此,北京取代了長安、洛陽、汴梁等古都的地位,成為中國的政治中心,并延續到明、清兩代。1911年10月10日,中國爆發了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第二年二月清帝被迫宣告退位。至此,中國最后一個封建王朝潰亡,北京作為帝都的歷史到此結束。
?
在此后的30多年里,北京歷經苦難:先是連年不斷的軍閥戰爭,使當年的帝都變得衰微破敗;1937年日本侵略軍侵入,古城在血與火中苦熬了8年;抗日戰爭勝利后,國民黨政府接管這座城市。
帝堯時代,這里即有最初的都邑---幽都。商末周初,今廣安門一帶形成了一個叫「薊」的部落。周武王來商后今北京地區分屬薊國和燕國。西漢初年,今北京周圍為燕王的封地,定薊城為王郡。隋唐時,薊城為北方軍事重鎮。隨改幽州 涿郡,治薊城。契丹會同元年(公元938年)改幽州為幽都府,建號南京,亦稱燕京,作為陪都。貞元元年(公元1153年),金遷都燕京,改號中都。公元1272年蒙古忽必烈改號大都。明朝改大都為北平府,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改稱北京。
北京地區的真正形成是在三千年前,當時它分成兩部分,分別是燕國和薊國的國都。薊的國都薊城在今天的宣武門到和平門一帶,北京的第一個名字叫做薊城。
這兩個諸侯國,燕強薊弱,一場戰爭之后燕滅了薊,燕就把國度遷到了薊城。
建都后的燕國一天天強盛起來,到了戰國時期成為七雄之一,薊城那時候已經相當繁榮。
後來隨著七雄爭霸,秦滅了韓、魏、楚,破了趙,燕國危在旦夕之際,在這里發生了一個家喻戶曉的故事——荊軻刺秦。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個故事的發源地就是今天的北京。
作為燕都的薊城,也成為北京城的一段光輝的開端。至今在北京以燕、燕京命名的地名、人名、商號、商品品牌仍處處可見。
?
隨著一次次的改朝換代,隋朝將它稱為涿郡,到了唐朝被改名為幽州。
由于它與北方游牧民族相鄰,所以飽受戰火煎熬,所以一直沒能得到發展。
公元936年,遼國的契丹族舉兵南下。兩年后取得了幽州,改稱南京。關于這段歷史,恐怕連世代居住在這里的老北京人都不一定知道。當時南京人口已達三十萬,包括漢人和新遷入的契丹人,逐漸發展起來。在北京的歷史上,南京這個名稱延用了將近兩百年。
公元1114年,聚集在松花江以北的女真族,起兵攻打遼國,取得節節勝利后,在第二年,女真首領稱帝,定國號為金。1122年,金軍占領了南京,1126年金把國都遷到了幽州,并在殘破的舊城城置上營建新城,定名中都,第一次成為半個中國的統治中心。《射雕英雄傳》里面的很多故事,就是在這里發生的。
1215年,蒙古騎兵在成吉思汗的率領下,以銳不可當之勢,攻下中都城,亂兵之中,金朝的皇城宮闕被付之一炬。
四十多年后,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遷都到了這里,并重新修建皇宮,中都改稱為大都,成為元朝的國都。開始成為全國的統治中心,政治地位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大都城的規模遠遠超過中都,氣勢宏偉,建筑精湛。從歐洲來到大都的意大利人馬可波羅對大都稱贊不絕,他說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座城市能與大都相媲美。
?
十四世紀中,朱元璋起兵江南,在現在的南京建立了明朝,大都城內宮廷建筑,被明朝大將徐達全部拆毀,大都城就此消失了,城名也被改成了北平,它又一次跌入谷底。
在明朝永歷年間,明朝的第三代朱棣又從南京把國都搬遷過來,并下令在大都城址上重新建造了都城,并把都城定名北京,第一次叫北京。
民國時候,北伐平定北方,為紀念這個事件該北京為北平。
?
過了半個多世紀之后,從此北京這個名稱出現了,這是在公元1420年。
在歷史航道上走過三千年的北京市,從燕國薊城經中都、元大都到明清北京直至今日,這期間幾起幾落,最終發展成一個全面開放的、現代國際第一流大都市。
據北京檔案史料記載,1368年(洪武元年)9月12日,明太祖朱元璋命大將徐達北征,攻占元朝都城大都,即今天的北京城,并將大都改名為北平府。
1427年(明永樂19年),明成祖朱棣將都城從南京遷到北平,并將北平改為北京。清兵進關,又在北京定都,于是,明 清兩代長達500年之久,全國的政治中心是北京。
1928年6月4日,張作霖由北京退回沈陽途中,在皇姑屯被日本帝國主義者陰謀炸死。同時,南京國民黨政府任命閻錫 山為京津衛戍總司令,全權接收北京事務。
閻錫山進駐北京后,南京政府于15日宣布「統一告成」。6月20日宣布改直隸省為河北省,改北京為北平。1937年7月29日,北平被日本侵略者占領,日偽政府于1937年10月12日,將北平又改為北京。
1945 年日寇投降后,又改為北平。北平和平解放后,1949年9月21日,召開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9月27日,政協會議全體決議定都北平。自即日起改北平為北京,并確定北京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由此可見,北京最早于1368年9月12日稱北平,后于1427年作為明朝的都城改名為北京。
民國時于1928年6月20日又改為北平市。盡管日偽政府于1937年l0月12日又將北平改為北京。但實際上并未得到中國政府和廣大人民的承認,北平的名稱在此階段仍在延用。
直到1949年9月27日將中國的首都定在北平后,才又將北平改為北京市。因此,1928年6月20日到1949年9月26日這段時間,稱北京為北平是準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