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長粗話「羞辱」李云龍,李云龍也粗話「羞辱」自己部下...
李云龍和旅長之間的那些事兒!_嗶哩嗶哩_bilibili
劉邦的一些大咧咧的事情,文人看不慣,但得按軍人的狀態代入。
劉邦不喜歡儒生,罵了酈食其,但酈食其懟完他,他就向酈食其謝罪。酈食其為劉邦一路用嘴炮攻下幾十座城。劉邦後來追思且感激酈食其,在酈食其死后,專門給他兒子破例封侯。
劉邦不喜歡儒生,罵陸賈給他講詩書,陸賈就融合了黃老講「新語」,劉邦立馬仔細捧讀,連連叫好,讓左右高呼萬歲,將其「無為而治」奉作治國方針。陸賈成了漢初第一外交家。
劉邦不喜歡儒生,憎惡大儒叔孫通。但叔孫通換掉儒服,劉邦就留下他。他不給劉邦推薦自己的儒學弟子,反而專門「群盜壯士進之」,給土匪起家的劉邦介紹更多土匪。
後來,漢朝建立后,劉邦讓叔孫通制定朝廷禮儀,給叔孫通的弟子都封了官。
劉邦是忠厚長者,但認為忠厚的人不爆粗,只是酸腐文人的一種以己度人的錯誤代入而已。劉邦只是更務實,態度上更隨意,但在知人善任,賞罰有度上,一點都不含糊。劉邦是個「無所不狎侮」的整蠱大師,用粗話說過很多人,但不是個賤嘴,而更可能是李云龍那號的貧嘴。
昌嘗燕時入奏事,高帝方擁戚姬,昌還走,高帝逐得,騎周昌項,問曰:「我何如主也?」昌仰曰:「陛下即桀紂之主也。」于是上笑之,然尤憚周昌。
劉邦和戚姬親熱,被結巴老鄉御史周昌撞見。周昌趕緊要跑,劉邦追過去就騎到了周昌的脖子上,問周昌:「老子雄壯不?」周昌對著他說:「你丫就是個荒淫暴君!」劉邦大笑,但是很敬畏周昌.
..
這貨就是個李云龍式干部...所以,越是酸儒文人越是不能理解劉邦。
但劉邦也不是誰都開玩笑。
王陵,沛人也。始為縣豪,高祖微時兄事陵。
劉邦對王陵就很尊敬。為什麼?因為距離太遠。王陵是縣豪出身,和同為縣豪的劉邦另一個仇人雍齒關系很好。王陵後來與戚腮攻南陽,原本按楚懷王部署攻函谷的劉邦聽了張良的話,改走武關,直接就搶了王陵原本部署好的攻秦路線,還打了王陵。可以說劉邦是搶了王陵的立功和封王機會。王陵在西陵投降劉邦后,就留在南陽,不愿意從屬劉邦入關。等到劉邦與項羽爭天下時,王陵依然在南陽一帶盤踞,在劉項之間左右搖擺,直到王陵他媽看好劉邦,勸他跟劉邦化干戈為玉帛,被項羽殺死后,他才算放下芥蒂,臣服于劉邦。
對這樣有隔閡,有過節,原屬階層有距離的人,劉邦反而就很尊敬,早先是以兄示之。後來劉邦死后,王陵接了曹參做了丞相,地位和聲望也頗高,恐怕劉邦稱帝后對他也是以禮相待。對劉邦這樣的人而言,不是說做不到以禮相待,只不過總是客客氣氣,反而顯得關系有層窗戶紙,感情距離更遠,那不是能關起門說話的人...劉邦是靠這種風格,才在地方上黑白兩道通吃,管了一群屠狗斗毆之輩,做到了警匪一家親。
太文人氣的人,總覺得李云龍式人情管理這種爆粗叫羞辱。但在這群人自己眼里,「罵娘」反而更顯得親近。
如果你的領導能給你開著高工資,讓你擔著要職,臨走時還順便捶你一拳說:「你小子要是不把事給哥辦漂亮,看我怎麼削你!」你是覺得親呢,還是覺得被羞辱呢?可能,那個總也上不去的前台覺得好像是在羞辱你,他會記錄為「揮拳相擊,且欲削之」.
..
這種事情啊,歷代草創時期常有。農民認為,皇帝應該是用金鋤頭鋤地,皇后天天給皇帝烙一厚沓大餅,管飽吃...腐儒認為,皇帝應該是文質彬彬,莊重威嚴,克己復禮...其實守業皇帝可能還能接近一點,劉邦這種草莽皇帝,真不是。就連兩大資本家馬氏與柳氏,兩個老朋友私下見面也是一口一個「TMD」,句句不離粗話...非正式場合,恐怕守業的也不那麼拘謹。畢竟,能把即興談話全給提煉成官腔體的只有新聞界...
「在芒碭山,你罵了我四十天娘,我罵你二十天娘就不行?「
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當皇帝之前行,當了皇帝,是真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