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亂之后,必有大治。
因為大亂的時間一長,必然民生凋敝,亂世你不管怎麼亂,前提是,大家肚子不是空的,打個比方,幾個人打架,所以能打下去,是因為大家有力氣啊,如果餓的受不住了,你還能打下去嗎?一個朝代,財富集中到一定程度,必然動亂,但動亂到社會財富消耗的差不多了,則一定會走向大治。 李世民被認為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好皇帝,我覺得夸大了不少。貞觀之治,最鼎盛時期,和偏安一隅的北宋都相差不少。(經濟人口比較),但李世民確實是個不錯的皇帝。 李唐從三百多年的戰亂而來,看到了戰亂的危機,所以對部將的兵權控制的非常嚴厲。比如征高麗,李靖因病想請假,他立即說,你想做司馬仲達嗎?逼迫李靖隨軍。天策府集中了太多的精兵猛將,但是,軍權牢牢的控制在自己的手里,侯君集少有不滿,立即死啦死啦的。
李世民對關隴貴族的分解和平衡打壓也做的不錯,好像是用山東士族來制造平衡吧。但眼光還是不如楊堅。科舉制,真正推廣的,是武則天。楊堅的監軍制,科舉制,李世民并沒有發現他的歷史意義。就三省六部制,繼承的比較好。 如果說李世民的優點,我覺得,首先是武功,畢竟他是馬上皇帝,其次是他的人格魅力,比較能容人。
至于大唐的強盛,貞觀年,真的不是很強,或許武力不錯。
得益于李世民的雜交血統,大唐包容性特別強,幾乎成了大陸共主。
評價一個帝王,制度是根本。
李世民,說到底是權貴出身,還沒有意識到,權貴從來就是政權的大敵。
李唐建立,起先清掃了江南的豪強,再滅掉了河北豪強,這個剿滅的過程,也凝聚了自己的勢力,這個勢力多數都成為了煙凌閣功臣。 為什麼玄武門事變是李世民戰勝了李建成,因為李建成代表的是舊的豪強,而李世民代表的是新的豪強。征戰過程中,新豪強勢力已經超過了關隴豪強,而且也有部分關隴豪強投靠了李世民,所以建成的失敗是必然的,即使李淵,也不過是關隴豪強的代理人罷了。 玄武門事變后,李世民為什麼沒有清算李建成的勢力,而是融合接受?因為關隴實力還很強大。要不然,李世民又不賤,被魏征多次罵,還能忍住,那個帝王做的到?想想李世民的名言,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誰載起的李唐,關隴豪強,誰能覆舟?關隴豪強。
等到新的豪強,羽翼豐滿,李世民開始了對關隴豪強的打壓。
這和歷史的歷代功臣結構差不多,部分舊勢力,開始大發展,結合新勢力,顛覆原有的勢力結構。
對舊豪強打擊最大的應該是武則天的科舉制。
狄仁杰算是武周時代科舉最突出的人才代表。而來俊臣周興,則是武周高壓的顯明體現。
并不是武周代唐而激起了舊勢力的反抗,主要是武則天的高壓,要不然為什麼造反的不是李家,而是徐懋功的子孫?王莽代西漢,曹魏代東漢,晉代曹魏,隋代北周,就沒見過誰起來造反,偏偏武周代唐有人造反,你以為他們是一片忠心?利益使然吧。
武則天死后,武家勢力并不足以壓制各方面的勢力,武家和武則天不同,武則天最起碼是李家的媳婦,名義上還是能團結部分李家勢力,而武三思,則完全失去了李家勢力的支持。 所以失敗也很自然。況且是兒子親還是侄子親,武則天自己也很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