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明顯了,你第二種屬于野史評價,明實錄的評價完全認為他是文治武功無所不能,是神人。
《明史》贊曰:文皇少長習兵,據幽燕形勝之地,乘建文孱弱,長驅內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后,躬行節儉,水旱朝告夕振,無有壅蔽。知人善任,表里洞達,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師屢出,漠北塵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賓服,明命而入貢者殆三十國。幅隕之廣,遠邁漢、唐。成功駿烈,卓乎盛矣。然而革除之際,倒行逆施,慚德亦曷可掩哉。
《明史紀事本末》幸而即位之后,山東首給農器,云南不輕用兵,省視旱蝗,周諏郡縣,敕吏部以拔幽隱,顧學士以求直言,而且耀武邊陲,尊崇先圣,政事之美,頗斑斑可考焉。然以予論之,梁皇弒主,肺石達冤,衛武篡兄,賓筵好學,蓋曲終奏雅,逆取順守,亦晚蓋之常規,非哲王之天性也。
實際上這類書我不怎麼看,但我覺得他應該很有代表性,是對明成祖的一般評價,也代表了當時學者們和后世王朝執政者對它的態度。也就是除了對建文余孽處置過當之外,并沒有其他的異常問題。
毛佩琦《永樂大帝朱棣》:成祖朱棣是一個很了不起的皇帝,不用說在明史上,就是在整個中國歷史上,也應該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不論出于什麼目的,朱棣確實是個勤奮的皇帝。永樂初,他每天「四鼓以興,衣冠靜坐」,「思四方之事,緩急之宜」。上午有早朝,下午有晚朝。外朝處事完畢,還要處理宮中之事。「閑暇則取經史覽閱,未曾敢自暇逸」,「誠慮天下之大,庶務之殷,豈可須臾怠惰!一怠情即百廢弛矣。」有人建議他務簡默,他回答說:「人君固貴簡默,然天下之大,民之休戚,事之利害,必廣詢博聞然后得之。
」「不如是不足以盡群情。」因此他事必親聞。他曾指責通政司「四方奏疏非重務者,悉不以聞」。他說:「朕主天下,欲周知民情,雖細微事不敢忽。蓋上下交則泰,不交則否。自古昏君其不知民事者多至亡國……凡書奏關民休戚者,雖小事必聞,朕于聽受不厭倦也。」他曾令人將中外官員的姓名書寫在武英殿南廊,間暇觀之,以熟悉政情。
放眼看去,中國歷史上似有一個規律性的現象。每當一個新興皇朝建立,完成了統一事業,它同時帶有的缺陷又注定了它迅速垮台。繼之而起者,必須把前代皇朝所開創的制度完善起來,把它的缺陷克服掉。這時,便出現了一興盛的較為持久的新皇朝。你看,秦經百戰統一天下,而失于役繁政苛。漢起而代之,承秦制,以黃老無為之治得以安天下。
隋繼戰亂而興,而失于荒淫奢侈,唐承隋制以「去奢省費,輕徭薄賦,選用廉吏」,出現了「貞觀之治」。后周雖經改革,已具統一氣象,但因未能削除武臣擅權而失敗。宋繼之,剪除藩鎮,強干弱枝,從而完成了相對的統一,建國達三百余年之久。朱元璋建立明朝,其制度可算完備,但用刑過繁,分封過侈而又文武失衡,朱允炆強行推進政治轉軌,卻引起了內亂。朱棣以藩王奪位,削弱諸藩勢力,文武兼用,強化中央集權,使明祚延至二百余年。這樣縱觀下來,朱棣在歷史上的地位是不是比較清楚了呢?朱棣雖非開國之主,但也并非繼體守成之君。對于明朝,他承襲了朱元璋開創的制度,并把它置于更鞏固的基礎之上,雖無開創之功,卻走了關鍵性的一步。當然盡管政見不同,這一步朱允炆或其他什麼人也要走,但朱允炆跌倒了。
而朱棣則以此成為明朝歷史上的關鍵人物,從而也以此,對于中國歷史,成了一個重要人物。經過朱棣,完善了中國君主宗法制度,奠定了明清兩朝的政治格局。
網友:北伐就是傻逼一樣的瞎打,沒注意玩國際關系的平衡,導致最后瓦剌獨大,土木堡之變的一個原因。5次北伐,開始還打了點硬仗,之后連敵人都找不到。下西洋,抓來別國的國王打臉充胖子。嚴酷對待當年忠于建文的文臣,用了各種酷刑。最后,心理變態的因為后宮爭斗而凌遲三千宮女。(這一段羅輯思維有一期講過)
我覺得網友的評價帶有個人情緒就算了,實際上更多的是不看書直接下講的人,其實無論嵥殺宮女是否是真的,一般學者還沒有到完全否認成祖功勞的地步,何況朝鮮實錄的記載有可能是假的。
成祖本人帶有更深層次的問題,毛佩琦認為他有文字獄的傾向和嚴密思想控制的做法,但實際上仍然是同意他是開創之君的角色的,而明朝人自己的看法根本不用說,他們認為嘉隆萬百年盛世的時候,對成祖自然是褒獎為主的指責為輔,集中在他對建文余孽的處理上。
這和網友的評價似有不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