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這種典型的就是孔子所說的:思而不學則殆。
只思考但是不學習,所以心中充滿了疑惑,從而一無所獲。
如果你稍微讀點書,你就不會這麼疑惑了。
古代官職演變都是有原因的,政府機構的名稱也是有講究的。
比如大理寺,傳說上古皋陶擔任理官,主刑訊訴獄之事。後來漢景帝改革的時候就把九卿之一的廷尉改成大理,這是大理寺這個名字的起源。
然后反反復復,終于在南北朝時期將大理寺這個官職機構確定了下來。
所以這個機構很好理解,就是來自于刑獄之事的老祖宗皋陶擔任的理官。
其余的官職你向上追溯基本上都是來自于古籍典章里面的。
比如太傅,太保,這些官職是周代的官職。《尚書·周官》「立太師、太傅、太保。茲惟三公,論道竟邦,燮理陰陽,官不必備,惟其人。
典籍里面就有這三個官職,所以這三個官職的來源和職責是非常清晰的。
論道竟邦,燮理陰陽。
在比如尚書,尚書這個官職非常好理解,就是字面意思管理發布文書的。
秦屬少府,秩六百石,為低級官員,在殿中主發布文書。秦及漢初與尚冠、尚衣、尚食、尚浴、尚席,稱「六尚」。
簡不簡單,合不合理?
漢武帝時期為了削弱相權于是提拔自己身邊的奴仆和親近的小官組建了內朝。
原本做文書工作的尚書被漢武帝提拔為管理機密文件和負責決策的內朝核心。其實說白了就是秘書奪權。
因此尚書才從原來的內庭小官逐漸成為朝廷里長官的官職名稱。
因為原來屬于丞相的權力被轉移給了尚書,所以後來的丞相都改稱尚書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