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大部分墳地沒有缺氧環境,也不是干旱無水地區,棺材及尸體都被微生物分解掉了~
廣東客家人有殮骨(撿金)的習慣,通常在下葬后3-5年能進行,這個時候的棺材早已破爛不堪,排掉棺材里黑色發臭的尸水之后殮出來的人骨也很難齊全,多數小骨已經被微生物給分解完了。
土葬的墳墓地勢較高不會積水,那麼在數年之后會變成小動物的巢穴,最終慢慢塌陷下去變成樹木生長的好地方。
如果積水則是微生物的樂園,它們處理完骨頭及棺木之后墳墓也會塌掉,成為喜水的草木的樂園。
墳墓在無后人打理的時候,不消十年就會因被化、塌方等因素影響而漸漸夷平,如果附近的村落受到戰亂或天災的影響被迫遷移或死絕,那麼墳墓很快就會與環境失去差別。
等盛世到來,人口爆炸上升,數十年上百年后后人回來開荒,這些無法分辨的墳地倒是成了沃土,無論如何耕種都不會刨出骨頭或棺材板來著。
PS:如果刨出來了也極大可能隨手往山溝一丟,沒后代打理的死人就不要干擾要吃飯的活人開荒種田了~
題外話:
我們鎮上有個抗日期間留下的亂葬坑,死者多為北上江西逃難的廣東人,這些難民沿著梅關古道前往江西,一路送兒賣女,一路留下餓殍,三里地不到就有一個亂葬坑。小時候經常能看到雨水將骨頭沖刷出來,沒多久就開始被微生物腐蝕,好端端的頭骨漸漸風化碎成一塊塊,最終消失不見。
我初戀女友的爺爺就是標準的地主家傻兒子,被家人安置在村里,一輩子都不精通家務,幸好初戀女友家缺個男丁就讓他當了上門女婿,他生性又是個逆來順受的主,解放后家人也來找過,估計是家庭早已不如當初就沒帶走這個傻兒子。
我奶奶也是受戰亂波及的可憐人,原生家庭已不可考據,但名字是相當的秀氣,比起泥腿子致死都只有個綽號或小名完全不一樣。
好了,下面是感恩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