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遷都的原因無論在正史或者野史中眾說紛紜,我分析了以下幾點供大家參考:
一、風水之說。南京作為六朝古都,雖然有著種種經濟、地理等優勢,但是在此建都的王朝無一例外都成為了短命王朝,朱元璋在此定都后就已經產生了遷都的想法,所以才派太子朱標去陜西考察,所以說,朱棣也算是繼承了先帝的遺志,雖然最終沒有遷都西安,但是已經遠離了南京不詳的風水之地。
二、生活習慣。朱棣自從21歲赴燕地以來,已經在北方生活了二十多年,北方的風土人情和飲食習慣已經在朱棣的身上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況且他的勢力發跡于北京,又奪了侄兒的權,殺了不少南方的前朝遺老和文人學子,雖說他們不能拿自己怎麼樣,但是終究失了南方的民心,為免夜長夢多,索性回到老巢,就解除了后顧之憂。
三、邊防問題。有明一代,邊防最大的威脅正是北方的蒙古(韃靼),這一點在朱棣鎮守北疆的時候就心知肚明,如果在南方定都,邊境就必須派人把手,而自己就是靠奪權上位,親叔侄尚且靠不住,何況那些沒有血緣關系的將領呢,所以干脆自己來守。且北京距離長城很近,中央政府可以有效地管理和調動軍隊抵御侵略,北京在抗擊北元的軍事指揮上有著南京洛陽開封等無法比擬的天然地理優勢,所以才有了後來的「天子守國門」。
四、漕運便利。天津港口連通海運,京杭大運河的存在可以讓糧食物資源源不斷的從南方轉輸過來,又能帶動運河沿線市鎮的發展,進而促進整個北方經濟的恢復。而政治中心和經濟中心的過分遠離造成的巨大負擔只是600年后的我們今天站在上帝視角才看得到的,在那個年代,這根本不能成為掣肘遷都的理由。
如今北京城寸土寸金,房價一路高漲,北京的土著居民可謂是傍著金山銀水,這都要感謝朱棣600年前的這個決定,南京的朋友們你們會不會對這個決定有所微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