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在魏晉南北朝亂了那麼久,到了隋突然就變得無比強盛?
查看全部 50 個回答
回答1
2024/01/19

ADVERTISEMENT

來看一份184~589之間的年表。

184:東漢

185:東漢

186:東漢

187:東漢

188:東漢

189:東漢

190:東漢

191:東漢

192:東漢

193:東漢

194:東漢

195:東漢

196:東漢

197:東漢

198:東漢

199:東漢

200:東漢

201:東漢

202:東漢

203:東漢

204:東漢

205:東漢

206:東漢

207:東漢

208:東漢

209:東漢

210:東漢

211:東漢

212:東漢

213:東漢

214:東漢

215:東漢

216:東漢

217:東漢

218:東漢

219:東漢

220:曹魏、蜀漢、東吳

221:曹魏、蜀漢、東吳

222:曹魏、蜀漢、東吳

223:曹魏、蜀漢、東吳

224:曹魏、蜀漢、東吳

225:曹魏、蜀漢、東吳

ADVERTISEMENT

226:曹魏、蜀漢、東吳

227:曹魏、蜀漢、東吳

228:曹魏、蜀漢、東吳

229:曹魏、蜀漢、東吳

230:曹魏、蜀漢、東吳

231:曹魏、蜀漢、東吳

232:曹魏、蜀漢、東吳

233:曹魏、蜀漢、東吳

234:曹魏、蜀漢、東吳

235:曹魏、蜀漢、東吳

236:曹魏、蜀漢、東吳

237:曹魏、蜀漢、東吳

238:曹魏、蜀漢、東吳

239:曹魏、蜀漢、東吳

240:曹魏、蜀漢、東吳

241:曹魏、蜀漢、東吳

242:曹魏、蜀漢、東吳

243:曹魏、蜀漢、東吳

244:曹魏、蜀漢、東吳

245:曹魏、蜀漢、東吳

246:曹魏、蜀漢、東吳

247:曹魏、蜀漢、東吳

248:曹魏、蜀漢、東吳

249:曹魏、蜀漢、東吳

250:曹魏、蜀漢、東吳

251:曹魏、蜀漢、東吳

ADVERTISEMENT

252:曹魏、蜀漢、東吳

253:曹魏、蜀漢、東吳

254:曹魏、蜀漢、東吳

255:曹魏、蜀漢、東吳

256:曹魏、蜀漢、東吳

257:曹魏、蜀漢、東吳

258:曹魏、蜀漢、東吳

259:曹魏、蜀漢、東吳

260:曹魏、蜀漢、東吳

261:曹魏、蜀漢、東吳

262:曹魏、蜀漢、東吳

263:曹魏、東吳

264:曹魏、東吳

265:曹魏、東吳

266:西晉、東吳、代國

267:西晉、東吳、代國

268:西晉、東吳、代國

269:西晉、東吳、代國

270:西晉、東吳、代國

271:西晉、東吳、代國

272:西晉、東吳、代國

273:西晉、東吳、代國

274:西晉、東吳、代國

275:西晉、東吳、代國

276:西晉、東吳、代國

277:西晉、東吳、代國

ADVERTISEMENT

278:西晉、東吳、代國

279:西晉、東吳、代國

280:西晉、代國

281:西晉、代國

282:西晉、代國

283:西晉、代國

284:西晉、代國

285:西晉、代國

286:西晉、代國

287:西晉、代國

288:西晉、代國

289:西晉、代國

290:西晉、代國

291:西晉、代國

292:西晉、代國

293:西晉、代國

294:西晉、代國

295:西晉、代國

296:西晉、代國、南秦

297:西晉、代國、南秦

298:西晉、代國、南秦

299:西晉、代國、南秦

300:西晉、代國、南秦

301:西晉、代國、南秦、前涼

302:西晉、代國、南秦、前涼

303:西晉、代國、南秦、前涼

304:西晉、代國、南秦、前涼、前趙、成漢

305:西晉、代國、南秦、前涼、前趙、成漢

306:西晉、代國、南秦、前涼、前趙、成漢

307:西晉、代國、南秦、前涼、前趙、成漢

308:西晉、代國、南秦、前涼、前趙、成漢

309:西晉、代國、南秦、前涼、前趙、成漢

310:西晉、代國、南秦、前涼、前趙、成漢

311:西晉、代國、南秦、前涼、前趙、成漢

312:西晉、代國、南秦、前涼、前趙、成漢

313:西晉、代國、南秦、前涼、前趙、成漢

314:西晉、代國、南秦、前涼、前趙、成漢

315:西晉、代國、南秦、前涼、前趙、成漢

316:西晉、代國、南秦、前涼、前趙、成漢

317:東晉、代國、南秦、前涼、前趙、成漢、后趙

318:東晉、代國、南秦、前涼、前趙、成漢、后趙

319:東晉、代國、南秦、前涼、前趙、成漢、后趙

320:東晉、代國、南秦、前涼、前趙、成漢、后趙

321:東晉、代國、南秦、前涼、前趙、成漢、后趙

322:東晉、代國、南秦、前涼、前趙、成漢、后趙

323:東晉、代國、南秦、前涼、前趙、成漢、后趙

324:東晉、代國、南秦、前涼、前趙、成漢、后趙

325:東晉、代國、南秦、前涼、前趙、成漢、后趙

326:東晉、代國、南秦、前涼、前趙、成漢、后趙

327:東晉、代國、南秦、前涼、前趙、成漢、后趙

328:東晉、代國、南秦、前涼、前趙、成漢、后趙

329:東晉、代國、南秦、前涼、成漢、后趙

330:東晉、代國、南秦、前涼、成漢、后趙

331:東晉、代國、南秦、前涼、成漢、后趙

332:東晉、代國、南秦、前涼、成漢、后趙

333:東晉、代國、南秦、前涼、成漢、后趙

334:東晉、代國、南秦、前涼、成漢、后趙

335:東晉、代國、南秦、前涼、成漢、后趙

336:東晉、代國、南秦、前涼、成漢、后趙

337:東晉、代國、南秦、前涼、成漢、后趙、前燕

338:東晉、代國、南秦、前涼、成漢、后趙、前燕

339:東晉、代國、南秦、前涼、成漢、后趙、前燕

340:東晉、代國、南秦、前涼、成漢、后趙、前燕

341:東晉、代國、南秦、前涼、成漢、后趙、前燕

342:東晉、代國、南秦、前涼、成漢、后趙、前燕

343:東晉、代國、南秦、前涼、成漢、后趙、前燕

344:東晉、代國、南秦、前涼、成漢、后趙、前燕

345:東晉、代國、南秦、前涼、成漢、后趙、前燕

346:東晉、代國、南秦、前涼、成漢、后趙、前燕

347:東晉、代國、南秦、前涼、后趙、前燕

348:東晉、代國、南秦、前涼、后趙、前燕

349:東晉、代國、南秦、前涼、后趙、前燕

350:東晉、代國、南秦、前涼、后趙、前燕、冉魏

351:東晉、代國、南秦、前涼、前燕、冉魏、前秦

352:東晉、代國、南秦、前涼、前燕、前秦

353:東晉、代國、南秦、前涼、前燕、前秦

354:東晉、代國、南秦、前涼、前燕、前秦

355:東晉、代國、南秦、前涼、前燕、前秦

356:東晉、代國、南秦、前涼、前燕、前秦

357:東晉、代國、南秦、前涼、前燕、前秦

358:東晉、代國、南秦、前涼、前燕、前秦

359:東晉、代國、南秦、前涼、前燕、前秦

360:東晉、代國、南秦、前涼、前燕、前秦

361:東晉、代國、南秦、前涼、前燕、前秦

362:東晉、代國、南秦、前涼、前燕、前秦

363:東晉、代國、南秦、前涼、前燕、前秦

364:東晉、代國、南秦、前涼、前燕、前秦

365:東晉、代國、南秦、前涼、前燕、前秦

366:東晉、代國、南秦、前涼、前燕、前秦

367:東晉、代國、南秦、前涼、前燕、前秦

368:東晉、代國、南秦、前涼、前燕、前秦

369:東晉、代國、南秦、前涼、前燕、前秦

370:東晉、代國、南秦、前涼、前秦

371:東晉、代國、前涼、前秦

372:東晉、代國、前涼、前秦

373:東晉、代國、前涼、前秦

374:東晉、代國、前涼、前秦

375:東晉、代國、前涼、前秦

376:東晉、前秦

377:東晉、前秦

378:東晉、前秦

379:東晉、前秦

380:東晉、前秦

381:東晉、前秦

382:東晉、前秦

383:東晉、前秦

384:東晉、前秦、后燕、后秦、西燕

385:東晉、前秦、后燕、后秦、西燕、西秦

386:東晉、前秦、后燕、后秦、西燕、西秦、后涼、南秦、北魏

387:東晉、前秦、后燕、后秦、西燕、西秦、后涼、南秦、北魏

388:東晉、前秦、后燕、后秦、西燕、西秦、后涼、南秦、北魏、翟魏

389:東晉、前秦、后燕、后秦、西燕、西秦、后涼、南秦、北魏、翟魏

390:東晉、前秦、后燕、后秦、西燕、西秦、后涼、南秦、北魏、翟魏

391:東晉、前秦、后燕、后秦、西燕、西秦、后涼、南秦、北魏、翟魏

392:東晉、前秦、后燕、后秦、西燕、西秦、后涼、南秦、北魏

393:東晉、前秦、后燕、后秦、西燕、西秦、后涼、南秦、北魏

394:東晉、后燕、后秦、西秦、后涼、南秦、北魏

395:東晉、后燕、后秦、西秦、后涼、南秦、北魏

396:東晉、后燕、后秦、西秦、后涼、南秦、北魏

397:東晉、后燕、后秦、西秦、后涼、南秦、北魏、北涼、南涼

398:東晉、后燕、后秦、西秦、后涼、南秦、北魏、北涼、南涼、南燕

399:東晉、后燕、后秦、西秦、后涼、南秦、北魏、北涼、南涼、南燕

400:東晉、后燕、后秦、后涼、南秦、北魏、北涼、南涼、南燕、西涼

401:東晉、后燕、后秦、后涼、南秦、北魏、北涼、南涼、南燕、西涼

402:東晉、后燕、后秦、后涼、南秦、北魏、北涼、南涼、南燕、西涼

403:東晉、后燕、后秦、南秦、北魏、北涼、南涼、南燕、西涼、桓楚

404:東晉、后燕、后秦、南秦、北魏、北涼、南涼、南燕、西涼、桓楚

405:東晉、后燕、后秦、南秦、北魏、北涼、南涼、南燕、西涼、桓楚、譙蜀

406:東晉、后燕、后秦、南秦、北魏、北涼、南涼、南燕、西涼、桓楚、譙蜀

407:東晉、后秦、南秦、北魏、北涼、南涼、南燕、西涼、桓楚、譙蜀、北燕、北夏

408:東晉、后秦、南秦、北魏、北涼、南涼、南燕、西涼、桓楚、譙蜀、北燕、北夏

409:東晉、后秦、南秦、北魏、北涼、南涼、南燕、西涼、桓楚、譙蜀、北燕、北夏、西秦

410:東晉、后秦、南秦、北魏、北涼、南涼、西涼、譙蜀、北燕、北夏、西秦

411:東晉、后秦、南秦、北魏、北涼、南涼、西涼、譙蜀、北燕、北夏、西秦

412:東晉、后秦、南秦、北魏、北涼、南涼、西涼、譙蜀、北燕、北夏、西秦

413:東晉、后秦、南秦、北魏、北涼、南涼、西涼、北燕、北夏、西秦

414:東晉、后秦、南秦、北魏、北涼、西涼、北燕、北夏、西秦

415:東晉、后秦、南秦、北魏、北涼、西涼、北燕、北夏、西秦

416:東晉、后秦、南秦、北魏、北涼、西涼、北燕、北夏、西秦

417:東晉、南秦、北魏、北涼、西涼、北燕、北夏、西秦

418:東晉、南秦、北魏、北涼、西涼、北燕、北夏、西秦

419:東晉、南秦、北魏、北涼、西涼、北燕、北夏、西秦

420:劉宋、南秦、北魏、北涼、西涼、北燕、北夏、西秦

421:劉宋、南秦、北魏、北涼、西涼、北燕、北夏、西秦

422:劉宋、南秦、北魏、北涼、西涼、北燕、北夏、西秦

423:劉宋、南秦、北魏、北涼、西涼、北燕、北夏、西秦

424:劉宋、南秦、北魏、北涼、西涼、北燕、北夏、西秦

425:劉宋、南秦、北魏、北涼、西涼、北燕、北夏、西秦

426:劉宋、南秦、北魏、北涼、西涼、北燕、北夏、西秦

427:劉宋、南秦、北魏、北涼、西涼、北燕、北夏、西秦

428:劉宋、南秦、北魏、北涼、西涼、北燕、北夏、西秦

429:劉宋、南秦、北魏、北涼、西涼、北燕、北夏、西秦

430:劉宋、南秦、北魏、北涼、西涼、北燕、北夏、西秦

431:劉宋、南秦、北魏、北涼、西涼、北燕

432:劉宋、南秦、北魏、北涼、西涼、北燕

433:劉宋、南秦、北魏、北涼、西涼、北燕

434:劉宋、南秦、北魏、北涼、西涼、北燕

435:劉宋、南秦、北魏、北涼、西涼、北燕

436:劉宋、南秦、北魏、北涼、西涼

437:劉宋、南秦、北魏、北涼、西涼

438:劉宋、南秦、北魏、北涼、西涼

439:劉宋、南秦、北魏、北涼、西涼

440:劉宋、南秦、北魏、北涼、西涼

441:劉宋、南秦、北魏、北涼、西涼

442:劉宋、北魏、北涼

443:劉宋、北魏、北涼

444:劉宋、北魏、北涼

445:劉宋、北魏、北涼

446:劉宋、北魏、北涼

447:劉宋、北魏、北涼

448:劉宋、北魏、北涼

449:劉宋、北魏、北涼

450:劉宋、北魏、北涼

451:劉宋、北魏、北涼

452:劉宋、北魏、北涼

453:劉宋、北魏、北涼

454:劉宋、北魏、北涼

455:劉宋、北魏、北涼

456:劉宋、北魏、北涼

457:劉宋、北魏、北涼

458:劉宋、北魏、北涼

459:劉宋、北魏、北涼

460:劉宋、北魏

461:劉宋、北魏

462:劉宋、北魏

463:劉宋、北魏

464:劉宋、北魏

465:劉宋、北魏

466:劉宋、北魏

467:劉宋、北魏

468:劉宋、北魏

469:劉宋、北魏

470:劉宋、北魏

471:劉宋、北魏

472:劉宋、北魏

473:劉宋、北魏

474:劉宋、北魏

475:劉宋、北魏

476:劉宋、北魏

477:劉宋、北魏

478:劉宋、北魏

479:南齊、北魏

480:南齊、北魏

481:南齊、北魏

482:南齊、北魏

483:南齊、北魏

484:南齊、北魏

485:南齊、北魏

486:南齊、北魏

487:南齊、北魏

488:南齊、北魏

489:南齊、北魏

490:南齊、北魏

491:南齊、北魏

492:南齊、北魏

493:南齊、北魏

494:南齊、北魏

495:南齊、北魏

496:南齊、北魏

497:南齊、北魏

498:南齊、北魏

499:南齊、北魏

500:南齊、北魏

501:南齊、北魏

502:南梁、北魏

503:南梁、北魏

504:南梁、北魏

505:南梁、北魏

506:南梁、北魏

507:南梁、北魏

508:南梁、北魏

509:南梁、北魏

510:南梁、北魏

511:南梁、北魏

512:南梁、北魏

513:南梁、北魏

514:南梁、北魏

515:南梁、北魏

516:南梁、北魏

517:南梁、北魏

518:南梁、北魏

519:南梁、北魏

520:南梁、北魏

521:南梁、北魏

522:南梁、北魏

523:南梁、北魏

524:南梁、北魏

525:南梁、北魏

526:南梁、北魏

527:南梁、北魏

528:南梁、北魏

529:南梁、北魏

530:南梁、北魏

531:南梁、北魏

532:南梁、北魏

533:南梁、北魏

534:南梁、東魏、西魏

535:南梁、東魏、西魏

536:南梁、東魏、西魏

537:南梁、東魏、西魏

538:南梁、東魏、西魏

539:南梁、東魏、西魏

540:南梁、東魏、西魏

541:南梁、東魏、西魏

542:南梁、東魏、西魏

543:南梁、東魏、西魏

544:南梁、東魏、西魏

545:南梁、東魏、西魏

546:南梁、東魏、西魏

547:南梁、東魏、西魏

548:南梁、東魏、西魏

549:南梁、東魏、西魏

550:南梁、北齊、西魏

551:南梁、北齊、西魏

552:南梁、北齊、西魏

553:南梁、北齊、西魏

554:南梁、北齊、西魏

555:南梁、北齊、西魏

556:南梁、北齊、西魏

557:南陳、北齊、北周

558:南陳、北齊、北周

559:南陳、北齊、北周

560:南陳、北齊、北周

561:南陳、北齊、北周

562:南陳、北齊、北周

563:南陳、北齊、北周

564:南陳、北齊、北周

565:南陳、北齊、北周

566:南陳、北齊、北周

567:南陳、北齊、北周

568:南陳、北齊、北周

569:南陳、北齊、北周

570:南陳、北齊、北周

571:南陳、北齊、北周

572:南陳、北齊、北周

573:南陳、北齊、北周

574:南陳、北齊、北周

575:南陳、北齊、北周

576:南陳、北齊、北周

577:南陳、北周

578:南陳、北周

579:南陳、北周

580:南陳、北周

581:南陳、隋朝

582:南陳、隋朝

583:南陳、隋朝

584:南陳、隋朝

585:南陳、隋朝

586:南陳、隋朝

587:南陳、隋朝

588:南陳、隋朝

589:隋朝

看到了吧?隋朝確實是功在千秋的。

評論
分享

ADVERTISEMENT

更多回答
回答2
2024/01/19
讀史讀到北周消滅北齊,宇文邕進入鄴城的那一刻,會突然有豁然開朗之感:中國大地的重歸一統,已經勢不可擋,水到渠成。雖然自西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3
2024/01/19
歷史脈絡:黃巾起義→廢史立牧→董卓進京→群雄并起→曹操平北方→三國鼎立→曹丕代漢→諸葛北伐→司馬氏代魏→西晉統一→八王之亂→永嘉之亂→衣冠南渡→漢趙滅西晉→王馬建東晉→石勒稱雄→王敦之亂→蘇峻之亂→石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ADVERTISEMENT

回答4
2024/01/19
因為由于ZZ正確的原因,穩定的大一統法家帝制等于強盛,幾乎成為每一個人的思想鋼印。所以有兩段歷史是經常被誤解的,一個是魏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5
2024/01/19
大分裂與大一統的內因當然是矛盾大分裂是各種矛盾無法調和的產物,而大一統是基本矛盾被調和的產物,而混亂的南北朝就是這個調和矛盾的過程。要想推究隋唐強盛的由來,我們必須厘清是什麼導致了魏晉南北朝的大分裂?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ADVERTISEMENT

回答6
2024/01/19
亂不代表著,就一定弱。不亂也不代表就不弱了。問題本身就有點問題,不過也可以從一些方面探討一下。首先,西晉末年,東晉剛開始那段時間,應該是最亂的。各路諸侯,民族政權都在打打打,希望在亂世能有一席之地。但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7
2024/01/19
能以武立國的國家,雖然國運未必多麼長久,但肯定會成為一段時間內的強盛大國。這背后的原因在于,政治的實質是組織,而一個組織是否強大,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組織力」,而非是組織內部的個人能力。即如新中國成立之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ADVERTISEMENT

回答8
2024/01/19
北大的田余慶先生對于南朝政治有一個評價就是「皇權的變態」自晉氏南渡,江表政權建立伊始。中國大陸上南北兩個地區的各項制度就走向兩個方面。而北大的閻步克先生就做出了精準的評價「中國政治的出路在北朝」東晉江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9
2024/01/19
講個笑話,有個人吃了五個饅頭就飽了,然而他卻認為只有吃了第五個饅頭才飽的,前面四個沒有用,完全忽視這是積累的結果,你覺得這人可笑嗎?你要知道并不是到了隋就突然強盛起來,魏晉南北朝雖然中間只有短短的二十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0
2024/01/19
一個很逆反固有印象的中國歷史事實就是:往往在一個長期人腦打成狗腦的亂世后期,滅國最頻繁時,最接近統一的時候,人口都保持著相當高的量。而從統一后短暫地分裂后再統一往往戶口能減2/3乃至3/4。戰國到秦,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1
2024/01/19
問題多,它自然就亂;問題都解決了,按組織的話說,就是萬眾一心建設新隋朝,新唐朝,自然就強盛了。南北朝的歷史價值實際上是被大大低估了的。南北朝所解決的問題應該是中國歷朝歷代最多的,沒有南北朝,也許就沒有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2
2024/01/19
你覺得隋朝突然強盛,是因為你把朝代割裂的看了。然而這個強盛并不是「突然」的,實際上北朝的逐漸變強的局面從北魏漢化改革后就開始了。后面北周統一北方,此時已經經過了一百年的民族、文化融合,以及上層不斷的政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3
2024/01/19
中國歷來都很強盛,關鍵在于高層能不能完成整合。近代中國一直被認為軟弱好欺、東亞病夫,可是1949年完成整合之后立即在朝鮮暴揍世界最強的美國。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4
2024/01/19
決定強不強的,最主要看人口。北魏的漢化,融合了胡漢,又積極鼓勵人口增長,人口基數大大增加。北魏到魏孝明帝時,全國人口三千多萬,已完全不輸給大一統的西晉,晉武帝太康年間的全國人口數。以一半的國土達到同等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5
2024/01/19
隋唐的形成,我認為主要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漢朝遺存。第二部分是南北朝的鄔堡探索。第三部分是北魏北周積累。第四部分是唐朝創造。漢朝遺存第一部分的蟄伏期很長,從西漢時期就開始了。這點其實不用細說。鮮卑的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6
2024/01/19
因為南北朝都不弱,隋的祖宗北魏,北周,北齊就不弱。反而是隋拉了,把北朝的臉丟光了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7
2024/01/19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少看答主專家公知瞎吹,多看史料。漢鼎盛人口六千萬+,280年銳減到560萬。而明永樂年間也才不過六千余萬。盛唐貞觀之治極限不到六千萬,隋朝史料鼎盛在五千萬到五千五百萬之間,直到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8
2024/01/19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隋朝的統一是民意所歸。而且隋朝的強盛,用一句話總結就是:短命王朝開創千年功績。隋朝的楊堅不但統一了中國,結束了南北朝這個超級混亂的時代,還確立了科舉、三省六部,這些后人用了一千多年。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9
2024/01/19
魏晉南北朝五百年,真正混亂的也就西晉滅亡、五胡十六國不到五十年的時間,到了南北朝之后,南北之間的局勢基本穩定,南北之間的戰爭雖然頻繁,但真正受戰亂波及的地方是兩淮之間的交戰地帶,河北、江南基本不受戰亂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20
2024/01/19
在B站看安州牧的《風云南北朝》系列視頻,直觀感覺就是北朝后期的戰爭,北周滅齊、楊堅平定三總管叛亂、對突厥作戰、渡江滅陳,都有勢如破竹之勢。576年10月宇文邕出兵,12月即攻破北齊重鎮晉陽,577年1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21
2024/01/19
現在中學語文,還教不教「富國強兵」的?我記得我們那時候學孟子和梁王的文章時還是要教的,而且是重點知識~~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