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六十一年(1772年),康熙帝在暢春園命皇四子胤禛恭代祀天,隨即病逝。遺詔胤禛繼位,成為清王朝第五位皇帝,是為雍正帝。
雍正帝即位以后,在與大臣討論康熙帝廟號之時,直接一錘定音,在太廟奉祀康熙為「圣祖」。至此,清圣祖康熙就成為了繼大清開國皇帝太祖努爾哈赤之后的第二個「祖」(準確的說皇太極才是開國皇帝,但是滿人堅持稱努爾哈赤為開國皇帝)。
圖注:康熙畫像
這不禁讓人有些摸不著頭腦,一般來說,不是只有開國皇帝的廟號才能稱「祖」,后面的都只能稱「宗」麼。康熙帝憑什麼能夠稱「祖」呢?
中國古代對于皇帝的稱號大多來自于謚號和廟號。謚號和廟號早在商周就已出現,謚號是對古代帝王生前作為蓋棺定論,起「一字褒而華袞,一字貶而斧鉞」的作用。在唐代以前,大多皇帝都是用的謚號,比如漢景帝、漢武帝。
而廟號是古代皇帝死后專門在太廟里立室奉祀時所用稱號,在漢朝時形成統一制度,所謂
「祖有功,宗有德,自非功德厚考,不得擅祖宗之名,居二祧之廟」。----《魏書·禮志》
開國皇帝廟號為「祖」,而其后有大功者可謂「宗」。
所以并不是所有皇帝都能夠有廟號,必須要做出重大貢獻才有資格享受子孫供奉,整個西漢只有漢高帝(太祖)、漢文帝(太宗)、漢武帝(世宗)、漢宣帝(中宗)、漢元帝(高宗)、漢平帝(元宗)六人有廟號。
但是到了唐朝以后,謚號開始成為對皇帝歌功頌德的工具,變得字數繁多且難記(如:體天法道極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宋仁宗;這兩個你記哪個??),且隨著皇權的加強,唐代開始除了廢帝,幾乎所有的皇帝都能入太廟享受廟號,所以廟號這種簡單的稱呼就成為大家對皇帝最熟知的名片了。
那回來說說為什麼康熙帝廟號能夠被稱「圣祖」。
在雍正繼位后,關于康熙廟號問題,雍正是這樣說的「圣祖仁孝性成,智勇天錫。早承大業,勤政愛民。經文緯武,寰宇一統,雖曰守成,實同開創焉」。意思是康熙看似是守成之君,但功勞實則跟開創一個王朝沒什麼區別,所以稱之為祖。
圖注:康熙劇照
認真來說,康熙帝這一生雖然平三藩、收台灣、三征噶爾丹等等,但并不能因此否定他之前三代人的努力,清朝并沒有大規模開疆拓土,康熙帝只是大致在順治時期的疆域上鞏固皇權而已,何來開創呢?
對比一下漢中宗劉詢(漢宣帝),在軍事上徹底消滅匈奴,平定羌亂,設立西域都護府,大漢天威自此遠達蔥嶺萬里之外。經濟上整頓工商,抑制兼并,輕徭薄賦,百姓豐衣足食,糧食價格達到漢朝最低。文化上整理經典,將《史記》頒行天下,「霸王道雜之」的治國思想影響了后世2000多年,人家也不敢稱祖。
雍正為什麼這樣做呢?
因為雍正繼位經歷了九龍奪嫡,繼位之初,朝堂之上諸多大臣和自己并不是一條心,所以雍正皇位極其不穩固,想借此提高康熙的地位,來顯示自己的孝心,以達到穩固皇位的作用。
在明朝以前,士大夫與皇帝幾乎是共治天下,皇帝想要好的謚號和入太廟你還不能得罪文官,否則分分鐘噴的你下不了龍椅。
圖注:朱元璋劇照
但是中國封建王朝是越往后越是君權集中,到了明太祖朱元璋搞掉丞相以后,更是達到了君權碾壓一切的地步,在君權高度集中之下,什麼「祖有功,宗有德」的傳統都不是事。
所以在這種君權高度集中的情況下,明朝出了一個成祖,清朝出了一個圣祖。
只不過明朝還有點底線,朱棣身為朱元璋的兒子,本來就該他繼位,但是朱元璋疼孫子亂了輩分。在朱棣死后他兒子朱高熾也只給他上了個太宗廟號,100多年后嘉靖帝為了打壓文官,強行把朱棣的太宗廟號升為成祖廟號。
圖注:康熙劇照
而清朝的康熙帝則是身為第四代皇帝成為「圣祖」,關鍵是「圣祖」這個廟號還不是一般的祖字廟號,像唐朝李氏皇族認老子為始祖,追封其為圣祖,宋朝則是追封財神爺趙公明為圣祖。
再看看清朝雍正給父親康熙定「圣祖」廟號,簡直可以用恬不知恥來形容。但是又能如何呢?清王朝時期難道還想找出能和皇權抗爭的士大夫麼?
參考資料:荊學峰.中國古代廟號制度的內涵及其演變[J].黃河.黃土.黃種人,2019(02):54-58.
王旗.從「唐宗宋祖」談對皇帝的稱呼[J].長江叢刊,2019(19):7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