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事實上,吐蕃帝國一直控制著恒河下游平原。
傳統上依靠史料構建的吐蕃歷史極不完整,很多地方史料詳細但碎片化,地方本位、宗教本位,缺少對吐蕃帝國整體軍政大事的記載,系統的吐蕃帝國歷史比如索南扎巴的新紅史年代太晚已經16世紀了,而唐朝雖然記錄了同期吐蕃很多帝國水平上的歷史事件,但只側重于跟中原王朝有關的,其他方向上的很大程度被忽略了。
現代印度、孟加拉的考古都發現北印度很多曾長期被吐蕃帝國統治的痕跡,現在國際史學界基本已經完全認同吐蕃曾經入侵并統治了印度恒河領域。
如今查閱國外研究的吐蕃帝國歷史資料,新版的地圖都包括了今天孟加拉,即整個恒河下游。
統治恒河平原,才讓吐蕃有了和唐朝叫板的實力。
傳統上過于中原本位的歷史記載,導致了吐蕃前后巨變原因的模糊,吐蕃是怎麼從王玄策隨意調兵的藩屬地位,變成後來和唐朝、阿拉伯帝國平起平坐的超級帝國的?「君子豹變」就是從吐蕃對印度的覬覦開始的,唐與吐蕃在公元660s以前幾乎沒有戰爭,吐蕃崛起后與唐接觸進行了試探性沖突,在失敗后吐蕃在相當長的時間里停止了一切對東部的擴張,而王玄策的茶镈和羅城之戰就發生在這幾十年里。
印度茶镈和羅城(今印度東北恒河南岸的巴特那)對唐朝太遠,所以王玄策征用了的是吐蕃的藩屬尼波羅(尼泊爾)以及吐蕃本身在尼波羅的駐軍。但也同時開啟了吐蕃征服印度之路,唐朝雖然勝利可以說是傷害遠遠大于收益,之后十幾年的時間里吐蕃逐步控制了恒河下游平原。
如果說6世紀暖期讓青藏高原的氣候足以支撐起新的文明與政權,對恒河下游孟加拉地區的征服則讓這個新政權成長為了一個大帝國。印度的恒河平原是個超過關中平原與華北平原的糧食產地,支撐了吐蕃帝國人口暴漲,在新疆,四川,甘肅等地全線出擊的巨大兵員損耗中依然不落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