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天庭其實也是按照紫禁城來修的。」
謝 @周鑫 邀請。首先,這個問題真的是見仁見智,只要不是差別太大,藝術上的東西其實都比較難以比較,況且有的人就愛小橋流水而不愛雕梁畫棟呢?所以,我們不做比較,只談事實。
先來說下明清宮殿。
去過明清宮殿的人都知道,不管是大明宮(唐)還是紫禁城,它們都有著一條明顯的中軸線。在這條中軸線上的宮殿都是對稱的。為什麼要這樣子呢,是因為古人對經天緯地這件事很重視,尤其是紫禁城是多個朝代的都城,因此正南和正北就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畢竟皇位不正這種事情,是要被殺頭的。
故宮中軸線是歪的并不是因為對齊元上都,因為乾清宮都幾乎不在這條連線上.....再說要是朱棣知道自己的都城中軸線對其元上都以示崇拜,我懷疑他一定會把元上都拆了的。
所以靠譜一點的解釋是風水學上的「分金座度」,通過這個東西,故宮的中軸線矯正了磁偏角,這樣雖然故宮中軸線和地理子午圈不在一條線上但是和磁子午圈(真正的子午圈)就在一條線上了。如此皇帝才是真正的九五至尊,包攬宇宙四方,統御八荒九州。
那麼按照這個標準,我們來看一看故宮。
這條中軸線還有一個什麼好處呢?就是在視覺上會給人一種莊嚴肅穆的感覺,就算是希臘的神殿和教堂建筑也是如此,他們整體的對稱能給人帶來一種無形之中的壓迫感。那這種建筑形式還有哪個西方的宮殿建筑也采用了呢?凡爾賽宮,當然它不是完全對稱,我們后面會提到。
在這種「攤大餅」的建筑形式下,紫禁城的房間共有8000間之多。當然值得澄清的是,明清是按照房間的四個柱子所圍合而成的一個空間稱為「間」,所以你會發現在我們觀念中只能叫做一間房的建筑,在古代會有很多間,這個問題就出現在對「間」的定義不同上,所以這樣看過去,紫荊城其實只有2000間左右的房,與之對比的凡爾賽宮只有1300間,從這一點看過去紫禁城小勝。
故宮占地72萬平方公尺,建筑面積15萬平方公尺,這樣看上去容積率還是很低的。
所以這也是奢華的一個方面,即使本來沒有這個地勢,紫禁城依舊生生的造了出來,用的100萬勞工不少也是把時間耗費在了這個上面。
除此之外明清的宮殿有一個特點,那就是政治上的意義大于裝飾意義。
在明朝建朝后不久,明太祖朱元璋便廢除了宰相制度。中國的封建王朝權力的集中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整個明朝的政治、軍權集中于皇帝一人手中。 而明成祖朱棣(di)作為一個以武力篡奪帝位的皇帝,于是其將都城從南京遷到了北京(事實上南京更適合建都)。
為了標榜本身的正統地位,在紫禁城皇宮的布局設計上,也處處表達了天子授命于天統治九州萬民八荒蠻夷的理念。這就導致了紫禁城皇宮無論在整體規劃上還是單體的設計上都強烈的體現了君權神授這一宗旨,使紫禁城成為天子正統地位的絕對象征。
我們知道,中國古代社會的全集是鄉土社會,即使是紫禁城也不過是一個大的鄉土社會罷了,在鄉土社會中宗族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觀念,每一個人的關系都是從自身向外延展出去而構成的,越是外圍的關系就越是淡薄,越是靠近內層就越是濃厚。紫禁城也同樣體現了這樣的觀念,群組式布局就是這一觀念下的產物。
故宮和凡爾賽宮的差別最大的地方就在于兩者的理念不同,凡爾賽宮更強調個體,而故宮更強調整體,也就是說你欣賞凡爾賽宮是可以割裂的看某一個小教堂,每一個琥珀廳,某一個鏡廊的,可是你如果也這麼割裂的看故宮就會覺得故宮的任何一座建筑都是如此的普通,因為紫禁城的建筑是要從整體上去欣賞的。
你想要欣賞凡爾賽宮,那你可以把它當做一個藝術品一樣去欣賞,看它的紋理細節都可以,因為它既是是細節的處理也是大師級的作品。可是你如果要欣賞故宮,那就要圍繞建筑開始走動,這才能真正領略到故宮的建筑風貌,你才能感受到那種穿越時間的威嚴與霸氣。
如果硬要比的話,紫禁城就像是現在的VR和AR,可以給你沉浸式體驗,凡爾賽宮則只能給你感官上的刺激,兩者的不同就在這里。
故宮的建筑基本上是在平面空間上發展的,并不是說不可以建高的建筑,最高的應縣木塔不也有67米嗎?可是在整體規劃上這是不必要的,紫禁城并不是像凡爾賽宮那樣用很多的單體建筑來豐富本身的建筑體量,而是在四合院的基礎上向前后左右延長,一種君臨天下而又十分含蓄內斂的感覺就出來了。
我就問你第一次到這里的時候震撼嗎?
震撼嗎?
天庭其實也是按照紫禁城來修的。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詩經·小雅·谷風之什·北山》
紫禁城要體現的就是這麼個意思。
所以紫禁城的美是一種空間序列上的美,凡爾賽宮的美則是一種奢淫之美,兩者都沒美到一起去,這怎麼比?
與凡爾賽宮的窮奢極欲相比,故宮的內部裝飾則要顯得含蓄內斂許多。在它的大殿內一般都有著一個色彩斑斕、向外突出的藻井。在寶座旁邊則有6跟大金柱子用幾條金色的蟠龍裝飾起來,給人一種雍容華貴的氣質,無形之中體現出了一種至高無上的氣魄。
故宮內部
故宮內外部裝飾受到了「禮制」的嚴格限制,包含裝飾的文化主題、規格、品位等,常常因倫理規范過多而受到制約。用色以黃色為最顯貴,其下為赤、綠。為此,,宮的色調非常一致,裝飾圖案為了體現一種皇權至上的文化心態,只能用龍、鳳等。而在制度約束下故宮殿內就很難出現那種凡爾賽洛可可風格的建筑以及裝飾。
大音若希,大象無形,大美無言。
關于故宮其他的方面我就不多說了,我就說說雕梁畫棟這個東西。
去過紫禁城的朋友都會發現故宮的柱子上是有很多雕花的,石頭柱子上面有很多的雕刻,梁枋上則有很多的彩畫。故宮里所包含的彩畫很多,有旋子彩畫、和璽彩畫、蘇式彩畫。
旋子彩畫
旋子彩畫是盛行在明代宮殿建筑中的一種彩繪。總的來說,旋子彩畫的布局十分靈活、變化也十分豐富(我當時畫到吐血)、等級也較為分明、它的花心面積也很大。彩畫之間也分有等級,旋子彩畫的等級比和璽彩畫的等級要低,它一般都用在故宮內一些次要的殿堂的梁枋上。
它最大的特點其實和愛奧尼柱式一樣,都用了很多帶卷渦紋的花瓣,我們將其稱之為旋子、旋瓣。
為了達到等級分明的目的,旋子彩畫的圓形花紋發展出了由內到外的多層結構,其中心的圓叫做花心,也稱為旋子。旋子彩畫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就是它的花心,也叫作旋眼,這同時也是旋子彩畫的一個標志。它的變化主要體現在色彩的對比上,旋瓣倒是一般都差不多。一般來說,花紋較為復雜的,多為王宮大臣的住處。
和璽彩畫
和璽彩畫是一種較為特殊的彩畫,它一般來說只用于皇家的宮殿、廟壇的主殿等重要的建筑上。在彩畫當中的地位好比金字塔的塔尖,是彩畫的一種最高級的形式。(有多少人記得被清式垂花門支配的恐懼。)
話是這麼說,可其實和璽彩畫和旋子彩畫差不太多,和璽彩畫算是旋子彩畫的一個進階版本。 和璽彩畫是在皇權的高度集中下才誕生的,它的畫面主要由象征著皇權的龍鳳構建出來,同時為了更加的炫目,和璽彩畫上大量運用了金粉材料。
和璽彩畫分為三個部分:枋心、藻頭、箍頭,它的主要特征其實也就是在這三個部分。這三個部分都用了龍紋作為裝飾,并且龍紋的樣貌各不相同,龍與龍之間用金鉑相連接,遠遠看去有一種金碧輝煌的效果。
在古代社會,龍是皇帝的象征,鳳是皇后的象征,所以龍鳳呈祥,雖然鳳是雄性,但是鳳和凰在一起的時候或者龍鳳在一起的時候,鳳凰和鳳又變成了雌性,這和原始部落的征戰有關。也正是因為這種象征,在封建禮制下,只有皇帝的宮殿才能用龍鳳作為裝飾,其他的地方要是被發現用了龍鳳則是要被殺頭的。
當然宮殿與宮殿之間的龍也是不同的,有金龍、龍鳳、龍草和璽的區別。
蘇式彩畫
蘇式彩畫是一種源于民間的彩畫,俗稱「蘇州片」。蘇式彩畫一般來說都用在宮廷的飛閣流丹之上。它的種類有很多,有金琢黑蘇畫、金線蘇畫、黃線蘇畫、海墁蘇畫等。由于其看上去十分的漂亮,同時又十分耐看,因此它大量的出現在了紫禁城的建筑之中,而乾隆的花園中的蘇式彩畫則尤為精美。
相比于和璽彩畫和旋子彩畫,蘇式彩畫總體的布局則要靈活的多,因為它主要靠畫面取勝,因此它能夠接納并使用的題材特別的廣泛。十分適用于居住區域的建筑,外形上則與旋子彩畫差異不大。
蘇式彩畫根據畫的東西的不同,可以分為「花鳥包袱」、「人物包袱」、「線法套景包袱」等。包袱就是畫面外面圍著的那一層東西。真要講究起來,包袱的輪廓也很有講究,不管是層層疊疊的退暈,還是兩側上各種集錦式的畫面,所謂的「硬青軟綠」也是從這里出來的。
再來說說那個雕梁(我這里包括了柱子)。
去過故宮的童鞋都應該看到過這東西:
這是什麼呢,這是故宮的排水螭龍。平常人家的排水系統頂多出來一個管子,但是紫禁城不一樣,就算是一個管子,也要把它排水的頭部雕成螭(chi,別讀成li)龍的樣子。
有人就問了,為什麼一定要雕成螭龍呢?雕成燭龍,應龍,狴犴不也可以嗎?這是因為螭龍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一種海獸,漢武帝的時候有大臣就對漢武帝說,螭龍是水獸,可以防火,建議把它放在房頂上以辟火災,所以螭龍的這種特性就流傳下來了,自然排水的也要用螭龍。
我本來都不想多做評論,為什麼你們就一定想要證明明清宮殿比歐洲強呢?兩者各有各的特點比來比去有什麼意思?有了比較就有爭吵,有了爭吵我就要把人拉黑,能不能尊重一下我碼的這麼多字配的這麼多圖?
我真的十分不想挑起你們的情緒,所以我的文字也從來都想保持中立,因為我覺得隨意站隊是一種弱智的作法,可是看來我應該是錯了,在這個時代,中立和客觀是難以存活下去的。
別撕逼了,好好看文字吧各位,不爽就把我拉黑,求你們了。
行吧,你們硬要看看故宮內文物的價值,我就隨便舉幾個例子。
你覺得我貴嗎?
大聲告訴我!我!貴!嗎!(圖片來源:花瓣。)
再來說說凡爾賽宮
如圖所示,這是凡爾賽宮的一幅寫實畫。
先說一下凡爾賽宮的前面的這個花園,凡爾賽宮前的花園叫做凡爾賽宮苑,這個宮苑可以說是歐洲最有名的的宮苑了。 凡爾賽宮苑建成于1709年,是法王路易十四為了彰顯自己的地位與國力的產物,可以說這也是法國的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水平的產物。
我們來看下它的平面圖。
從圖中我們可以明顯的看到,凡爾賽宮苑也是一個幾何對稱式的宮苑,這一點與東方的紫禁城不謀而合。 它的產生,代表了法國古典主義園林即勒·諾特爾式園林的最高藝術成就,當然了建造這個園林的造園師也叫做勒·諾特爾。
這個園林的占地很大,有1600公頃,軸線有3000米長。整座園林的布置是東西向的,象征著「太陽的軌跡」,目的是為了歌頌太陽王路易十四。園林的最東邊的一個平台上有一個由山林水澤女神和河神塑像裝飾的矩形大水池:
還有這個
中軸線的正中心布置著以太陽神阿波羅駕戰車西行為主題的大型噴水池:
這個噴水池的前方便是寬闊壯觀的國王林蔭路。與中國相仿的是,中軸線對稱的形式意味著中央集權制下的君主政體的絕對權威。
園林我就不多說了,看看凡爾賽宮苑后面的凡爾賽宮。
凡爾賽宮建造于法王路易十四時期,此時也是法國專治王權最為昌盛的時期。此時的宮廷成為了社會的中心,也是建筑活動的主要對象。為了進一步顯示絕對君權的威嚴氣魄,法王路易十四建造了規模巨大的凡爾賽宮。建成后,凡爾賽宮成為了歐洲大陸上最宏大、最莊嚴、最美麗的皇家宮苑。
凡爾賽原本是一個帝王的狩獵場,路易十三在上面建造過一些建筑,而路易十四就在這個基礎上對其進行了擴建(差不多算是重修了),原來的凡爾賽狩獵場遺址被留了下來,成為了凡爾賽宮的中心。這就是後來的「大理石院」 。
而為了建造這個大理石院以及后續的凡爾賽宮,路易十四下令十年之內,法國的其余地方不允許新建其他的建筑,尤其不允許使用石料。
凡爾賽宮最有名的的建筑應該算是它的鏡廳(廊)了。它高13.1米(你現在坐的地方高3. 5米),長73米,寬9.7米。鏡廳由白色大理石貼面,鑲淺色大理石板,它的天花是圓筒形的,分劃十分的簡單,上面有著大面積的裝飾繪畫,用金色的飾料進行點綴。長廊的西面是17個大圓額落地窗以保證室內的光線充足,而與之相對的東墻上鑲嵌著與拱窗相對的17面大鏡子,每面鏡子由483塊鏡片組成,故稱鏡廊。
它的華美程度足可以與路佛爾宮的阿波羅長廊媲美。
鏡廳。
這是前幾天我學妹去凡爾賽宮拍的鏡廳的天花照片。
凡爾賽宮的平面很復雜,它的南邊是王子和親王們居住的地方,北端是法國中央政府的各部門的辦公處,御園北面的凡爾賽宮小教堂則是一個很有代表性的古典主義建筑;中央部分二層東面則是國王和王后起居的地方,是法國封建統治的中心。
凡爾賽宮的中心部分是宮殿最為奢華的部分,它不僅有著被掛滿名畫的連列廳,也有著富麗堂皇的大樓梯。凡爾賽宮的墻壁上布滿了用彩色大理石塊鑲嵌而成的各種浮雕壁畫,上面掛著華麗的吊燈,天花上面則有著十分精美的繪畫。
在這里,雕刻品也是凡爾賽宮必不可少的東西,在各種精美的立象與胸像面前,這些王公大臣舉行過不少的豪華宴會、舞會等活動。
單單從外觀上看過去,凡爾賽宮就給人一種宏偉、壯觀的感覺,到了內部你就更能夠體會到凡爾賽宮的藝術魅力以及當時法國王室的奢靡程度。18世紀初,法國自路易十四后期專制王權開始漸漸崩壞,尤其是對外戰爭導致經濟上的萎靡更是給了法國上層社會狠狠的一擊。
可是在這時,法國的上層社會卻不考慮如何救亡圖存,反而轉向追求安逸奢靡的生活,他們的生活漸漸變得十分的糜爛。凡爾賽宮內部的金色涂漆,白色石柱上的鑲金繞銀無不體現了法國上層社會的荒淫無度。
說了這麼多,也看了這麼多照片,你應該能夠感受得到歐洲的皇室建筑是要比中國看上去更為奢華的,與凡爾賽宮一比,紫禁城就好像成為了一個現代主義建筑,「簡潔」的線條,「干凈」的重檐,「樸素」的內飾。
所以你們覺得電視劇上歐洲的人比中國更奢華,那是對的。因為事實也確實是如此,如果單從奢華程度上來說的話。可是為什麼會這樣子呢?因為當時的歐洲盛行的是巴洛克和洛可可風格。這兩個風格是什麼意思呢?
巴洛克最初在葡萄牙中意指「不圓的珍珠」 ,後來在法語中又演變成了「奢華凌亂」之意。所以你再往后面看去,巴洛克風格下的建筑以及服飾都是十分華美的。
德國內拜羅伊特歌劇院,巴洛克式建筑。
而洛可可又更近了一步,達到了奢華的頂峰。在路易十五世的時候,法國的宮廷里就率先出現了洛可可風格,因為這最初是從路易十五世的后宮中傳出來的,也就是凡爾賽宮,所以洛可可風格又叫做「貴婦人藝術」 。
德國奧古斯都堡早期洛可可風格建筑。
凡爾賽宮王后臥室,洛可可風格的起源地。
它的的總體特征為輕快、華麗、精致、細膩、繁瑣、纖弱、柔和,追求輕盈纖細的秀雅美,纖弱嬌媚,紛繁瑣細,精致典雅,甜膩溫柔,在構圖上有意強調不對稱,其工藝、結構和線條具有婉轉、柔和的特點,其裝飾題材有自然主義的傾向,以回旋曲折的貝殼形曲線和精細纖巧的雕刻為主,造型的基調是凸曲線,常用S形彎角形式。洛可可式的色彩十分嬌艷明快,如嫩綠,粉紅,猩紅等,線腳多用金色。
所以你其實很難區分洛可可和巴洛克風格,因為洛可可本身就是巴洛克的一個進階版本,極盡奢華之能事。
那為什麼會這樣子呢?因為新航路的開辟啊少年,那時候中國除了鄭和七下西洋也就沒有別的航海活動了,在歐洲的兩個先鋒葡萄牙和西班牙都忙著掠奪美洲進行資本主義原始積累的時候,中國還在天朝上過的美夢里面呢,結果四百年以后被人打得連媽都不認識。
葡萄牙和西班牙從歐洲之外的地方(主要是美洲)掠奪過來的資源,全都一個子都不剩的流向了歐洲的其余「工業化」國家,所以葡萄牙和西班牙也有了黃金漏斗之稱,因為它們根本就留不住自己的財富,而且這同時也造成了葡萄牙和西班牙的上層社會富得流油,下層社會窮的摳腳。
而由這兩個國家帶起來的巴洛克風格逐漸開始風靡歐洲(主要是大家都開始有錢了),每一個上層社會的人士不弄幾套巴洛克風格的府邸那和那幫「賤民」有什麼區別?并且隨著新航路所帶來的資源的進一步聚集,上面所說的洛可可風格也就出現了。
總得來說,歐洲不像中國那般克制,中國的皇帝是把錢花在了一些隱蔽一點的地方,雖然看上去可能不華麗,可是一張由幾千年的梨花木制成的桌子就價值連城。 歐洲的皇帝則不care這些東西,怎麼好看怎麼來,怎麼能讓別人知道我有錢怎麼來。所以這和文化上的不同也有著一定得差別,中國人講究見微知著,比如一個看上去很普普通通的叔叔,他要是不說他北京有好幾套房你也會把它忽略了不是?
話說我這麼有誠意的答案不點個贊和關注嗎?
參考文獻:
1.畫棟的藝術——中國明清宮殿建筑彩繪裝飾藝術特點 王薪茜
2.北京明清宮殿建筑文化探討 張建華
微信公號:Mask的小酒館。微博:八月朔風亂長安。可以在這里找我玩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