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的弒君和司馬家弒君是一回事麼?
春秋有弟弟殺哥哥,有國人不滿統治殺君主,有大臣不滿君主而弒君,但是你聽過有人弒君后連帶著滅族的?
但凡司馬家弒君廢帝后再立曹家后代為君,大家捏著鼻子也就認了。大不了幾代之后慢慢宣揚被弒君主失德的罪行,最后玩一波禪讓,全天下都會默認這種玩法。
但是司馬昭想直接篡位,256年他上奏要求給自己封公,并且享受篡位三件套,劍履上殿,贊拜不名。曹髦直接否了,隨后諸葛誕聯合吳國二十萬大軍伐司馬昭,司馬昭壽春之戰打贏之后,回家就殺皇帝,然后再把幫助他殺害曹髦的成濟給滅了三族,當街弒君加背信棄義,debuff疊滿,他怎麼都洗不白。
這也是司馬昭最后含恨而死的原因,他的所作所為都被人寫成成語「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輿論和民心阻止了他稱帝。
篡位就不能弒君,弒君就不能篡位。
雖然春秋也有篡位,比如三家分晉,田氏代齊,旦絕對沒有當街弒君殺全家篡位的。
三家分晉,周天子背書,合法性問題解決了,晉孝公的國家被三家瓜分了,大家最多也就是把他當皮球踢來踢去,趙魏韓三家不愿意面對夕日國君,天天躲著他。公元前368年,趙國分了一塊封地給晉君,也就是屯留這個地方,末代晉靜公是和老婆吵架被老婆弄死的,這就不管三家的事情了。
田氏代齊,操作和三家分晉差不多,齊康公被流放,周天子背書,國人認同,同時,齊國姜姓宗族也沒有趕盡殺絕。
弒君就立君主的后代或者兄弟,篡位就不要弒君,善待他的宗族,這個叫政治底線,古代有一個政治底線就做「不絕人祀」,為此發明了一個叫做「二王三恪」的制度。
邦周取代殷商之后,把殷商后裔安排在宋地,也就是春秋的宋國,雖然周天子安排了一堆姬姓宗室圍著宋國,雖然宋國貢獻了春秋一大半的笑話,但是邦周沒有絕殷人祭祀。
同樣的,漢滅楚之后,分封邦周后裔姬延年為周承休侯,地位在諸侯王之下,列侯之上,漢成帝改封為周承休公,漢平帝改封為鄭公,姬姓宗室哪怕邦周滅亡,到了漢朝,依然延續了四百年祭祀不斷。
現代人可能不理解祭祀有那麼重要麼?不就是清明節拜哈祖宗。
古代社會,一個國家的最重要的兩件政治活動,發動戰爭和祭拜祖先。
雖然我也不懂為什麼祭祀這麼重要,戰爭是國之大事,這個我懂,戰爭乃生國家死存亡之爭,不可不察。祭祀不就是祭拜先人麼,新冠來了祭祖都給老子停。但是不妨礙我知道古代人把這玩意兒看得很重,把他抬到了戰爭這樣的高度,所以司馬家這操作不說天理不容,簡直禽獸不如。
但凡有得洗,以司馬家士大夫的身份,后世讀書站在同一個階級立場,早把他洗干凈了,大家不去洗白司馬家,只能說明司馬家實在太臟了,這事兒沒法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