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覺得原因簡單說來,就兩個,一個就是對權力和資源的壟斷;第二個就是六國王室和貴族的局限性。
首先說第一個,對權力和資源的壟斷。秦末時,東方六國舊貴族也好,陳勝吳廣劉邦等底層也罷,相對秦朝中央政府來說,都是沒有權力和資源的,他們之間是相對平等的,當時他們只有一個共同的敵人,秦朝政府。
但是自秦亡,東方反秦勢力中最強的兩支,項羽和劉邦都不是六國王族后裔,而他們手下的軍事將領作戰能力強,又擁有優勢的戰爭軍事資源和權力,這部分將領被分封到六國故地,自然會握緊手中的資源和權力,形成壟斷,絕無可能拱手相讓,這是人性使然。加之六國王室和貴族在秦末起義中的實力和勢力僅限于舊國故地,具有局限性,資源和實力非常有限,自然不是項羽和劉邦這種具有全國性實力集團的對手,這樣項羽劉邦集團的將領分封六國故地,就在客觀上形成了對六國王室及貴族勢力的絕對壓制。
那麼東方六國就王室和舊貴族的對手就由一個實力強大的秦朝政府變成數十個實力強大的劉邦項羽集團的軍事將領。對手越來越多,自己越來越力不從心。而且這些對手不僅不是像暴秦那樣具有煽動性的對手,反而是滅秦的英雄,占據道德制高點,這樣六國民眾的抵觸心理也小了許多。
第二點,就是六國王室和舊貴族的局限性,他們在秦末起義中,只有反秦之心,而無滅秦之志。說白了,他們心中想的只是將秦朝政府的政治軍事勢力趕出故國,恢復故國統治,形成割據勢力。所以我們可以看到他們在保衛故國的戰斗中,與秦軍作戰非常英勇。可是一旦割據形勢穩定下來,他們就沒有動力和意愿西進滅秦了,只要秦不再招惹他們,他們也不會主動西進惹麻煩。而西進滅秦的歷史人物就交給了楚國的劉邦項羽集團。
在滅秦過程中,劉邦項羽集團逐漸兼并和吸收了包括秦朝政府在內的各方勢力和資源,自身實力已經是全國性的,遠遠勝于東方六國王室和舊貴族。同時,如上段所說,劉邦項羽集團是滅秦的中堅力量,他們不但占有實力的制高點,又占據道德制高點,所以無論是實力還是道德,劉邦項羽集團都讓東方六國勢力絕望和無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