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諸多回答中多講的是寢宮的「宮」,我來講講「寢」。
其實,明清皇帝真正「寢」的地方,并不奢華。
首先大家需要知道,故宮分為「前朝」和「后廷」。
那些奢華大氣的部分,主要是「前朝」,
內含傲視宇宙的三大殿:
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
就是皇上辦公的地方,主要處理國家事務和舉行大型祭祀。
但可能就是因為太過氣派
——托起高,周邊光禿無樹,
這三大殿當年常年遭雷劈,動不動就花錢重建。
后面的部分,就是「內廷」,也就是皇帝生活的地方。
從各種細節都能看出「內外」之分,
比如外朝的獅子,非常威武,目光如炬,氣勢洶洶。
這是內廷的獅子,低眉順目,連耳朵都耷拉著,意味著「非禮勿聞」。
既然是內廷,
那「后宮」就在這里。
大部分人肯定都覺得皇帝龍床無盡香艷啊。。
但事實并非如此,
下面我們來看看清代皇帝龍床原貌。
what?這麼簡陋!
嗯,就是這個長條,而且很小一間。
一方面呢,因為滿族人相信人有「人氣」
如果空間過大會吸走人氣,
所以滿清皇帝的寢室都偏窄小,聚人氣。
另一方面,那個床因為又長又瘦,所以諧音「長壽床」,
皇帝最喜歡這個詞啦。
圖上的那個房間是養心殿,現在還保持著原境的陳設。
它是一個很特殊的寢殿,因為體現了「政寢合一」,就是辦公和睡覺在一起。
正是從勤勉的雍正皇帝開始,將原為普通寢宮的養心殿,
改變成一座明間為漢式、暖閣為滿式的皇帝就寢與理政合一的殿堂。
不過,清代皇帝為什麼要政寢合一呢?
因為,這也是過慣了關外生活滿族的一種居住方式:「內外無別,政寢不分」。
加之當時清廷經費緊張,宮內建筑破舊者多,政寢合一,也免去了一些麻煩。
雍正這一次移至養心殿處理政務,相對于康熙朝來說是將政治心臟進一步向內廷轉移。
這種與明朝制度大相徑庭的做法,可以看出他還未完全認同漢族儒家理念,仍保留著相當多的滿族傳統觀念。
弘歷即位后,對養心殿又做了進一步改造。其中最有特點的,是設置「三希堂」。
三希堂設有一個御座(其實就是個炕),
名義上是珍賞三件寶物:
晉代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王獻之《伯遠帖》、王洵《中秋帖》,
但深層的原因,則是寄托他對儒家士大夫文化的追求。
「三希」的意思也是「士希賢,賢希圣,圣希天」,
士人希望成為賢人,賢人希望成為圣人,圣人希望成為知天之人,
鼓勵自己不懈追求,勤奮自勉。
由此,到了乾隆時期,
寢殿不僅在形式上保留著雍正時形成的滿漢合一的陳設風格,
更賦予了它豐厚的儒家文化內涵,成為清代名實相符的滿漢文化合一的政治心臟。
我為什麼知道這些,因為我大學是故宮講解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