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玩意是一步步濫用的。
最開始廟號很難得,西漢幾位皇帝的廟號因為不夠格都給撤了,皇帝都以謚號稱呼為主;後來的皇帝給的謚號越來越長,越來越夸張,本來該給惡謚的給個中性點的,中性點的給個美謚,有功績的直接吹上天,于是唐朝就開始都只稱呼廟號了;廟號本來只有有功德的君王才能有,自然都是好聽的詞,這一步就所有皇帝批發一個好詞了。
到了元朝,元朝建立者是忽必烈,為了彰顯其功,自然有了個世祖的廟號,他又追封實際建立者成吉思汗為太祖,兩個祖勉強也說得過去。到這一步,就已經是為了體現某個皇帝的功勞特別突出再加一個祖了。
到了明朝,嘉靖皇帝為了祭祀自己親爹,給明太宗朱棣抬成了成祖,這一步是踩著前人的肩膀更進一步。
最后到了清朝就更進一步了,其他前朝平庸皇帝個個都有好聽的廟號了,本朝也效仿元明安排了太祖、世祖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再來個圣祖也就很正常了。
這一步步的夸張,無非是前人為了體現強大,說自己爹戰斗力500,后人一看不行,你這玩意兒都能500,那我爹不得5000了,最后到了清朝就成50000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