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因為李世民18歲就出道了,那時候還是一個充滿理想的青年,此后也基本沒有受到陰森的權術思維的毒害,他所用的都是陽謀,積極健康的管理思維和人生智慧。
雖然李淵是一個滿腦子陰森權術思維的人,但是李世民非常反對這種思想,這也是他們父子走向決裂的原因之一。
2、因為李世民的人生理想,是想把大唐集團搞成世界第一大集團,讓國家富強安定,人民安居樂業。
他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為了這個目標。功臣是從大浪淘沙的開國戰爭中脫穎而出的,水平很高。
任用功臣,更有利于李世民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
3、皇帝殺人容易,但是殺完人后,和什麼集團去合作呢?
隋末唐初還是貴族社會,印刷術沒有普及,科舉取人數量很少,絕大多數平民子弟文化水平很低,根本就沒有當官的素質。
殺光了功臣,誰來填補權力空缺?說不定,一堆大大小小的世家遺老,會趁機攫取權力。
和功臣集團合作,可比和世家遺老集團合作強多了。
更何況,很多功臣也來自于地方上的普通士族,家族之間,代代互相聯姻,個個沾親帶故。殺一個人,要牽連一大群沾親帶故的人,帶來的負面影響很大。
李淵就想殺功臣,但是礙于這個因素,猶猶豫豫不敢動手。李淵又怕功臣集團壯大實力,不給他們應得的待遇。後來,李淵就被李世民所帶領的功臣集團推翻了,當了太上皇。
4、李世民希望和功臣集團「同患難,共富貴」,甚至想世世代代都圓滿。
他本來還制定了一個「世襲刺史計劃」,不僅打算讓自己的兒子們世襲刺史,還打算讓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李靖、高士廉、侯君集、李道宗、李孝恭、尉遲敬德、李勣、段志玄、程知節、劉弘基、張亮這14個功臣,子孫都能世襲某地的刺史。
但是這一措施其實容易削弱皇權,不利于中央集權,所以被功臣反對,最終作罷。
李世民這一設想,雖然在政治角度上來講,并不正確,但是綻放了人性的光芒。
因為這個計劃,不僅僅只有政治上的考量(讓功臣后代拱衛皇室),還說明李世民愿意犧牲一小部分的皇權,來實現他的理想,換取他和功臣的世代圓滿,這在歷史上是很稀奇的。
這種人性光輝的稀奇程度,堪比李世民文治武功的稀奇程度。
也正因為如此,李敖才說:
唐太宗是歷史上最有「奇情」氣質的英雄人物,柔情俠骨,一應俱全。在打天下的政治斗爭中,當然他有和人一樣的霹靂手段,但在這些政治性的「俗情」以外,他有許多「奇情」,使江山多彩,為人類增輝。
中國歷史是豐富多彩的,歷史人物也是多種多樣的,每個人的理想也不同。
我認為,李世民主要的人生理想有三個:
1、江山姓李,保障李家江山,李世民的后代當皇帝。
2、大唐帝國強盛偉大,國家軍事實力強,政治清明,人民安居樂業。
3、打造個人的「理想國」,讓歷史上不斷重演的悲劇不要在他這里重演,他希望一切美好且圓滿。
用現代眼光看來,封建社會早已滅亡了,所以李世民的第一條人生理想屬于封建糟粕(雖然在當時合情合理,且不可避免),已經不太符合現代審美。
不過,李世民的第二條人生理想「為國為民」,和第三條人生理想「追求美好且圓滿的一切」,這兩條人生理想一點也不過時,它們在歷史中熠熠生輝,在今天來看,其承載的精神,仍然熠熠生輝。
李世民在追求這兩條理想的過程中,所展現的人生智慧,更是熠熠生輝。
可惜的是,由于封建社會的局限性,李世民沒有完全實現他的人生理想;
可貴的是,雖然封建社會有局限性,但李世民以自己的硬實力和超凡的人生智慧,最大限度地完成了自己的人生理想,他所達到的思想境界高度和人生高度,他人難及。
而由于封建社會局限性沒有實現的一部分,和不可避免的封建糟粕,非但沒有為這段歷史抹灰,反而能夠提醒世人,這是真實的歷史,不是架空的、胡編亂造、不符合現實的童話。它不完美,卻更顯示了它的真實性和生命力。
至于現代一些人,他們只能理解李世民的第一條人生理想(江山姓李,李家當皇帝),理解不了他的第二條、第三條人生理想,就是不愿意相信歷史上有相對光明的歷史人物,最喜歡以己度人,每天都在編一些難以自圓其說的陰謀論,來解釋一些境界高的歷史人物的行為,我認為這些人是非常可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