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我告訴你,一個有進取心的國家,首都一定是位于前線作戰區附近的安全區,而不是一個絕對安全區。
所以最適合中國建都的地方一定是西安或者北京。建都在洛陽的時候是因為降水線等溫線下移。
朱元璋想過遷到西安,他派朱標去考察過,然而朱標考察完回去就病逝了,遷都這件事就不了了之。可能北京還沒來得及考察。
但是實際上,由于氣候影響和政治影響,明朝最適合建都地區只能是北京。
你在東北亞畫個圈,北京正好位于最后方的安全區。你在關內兩京十三省畫圈,北京又在圈內最北邊的安全區。你在三大平原邊界沿線劃線,北京恰好在交界處,而且恰好在東北平原和華北平原的交界處附近。你沿著等溫線,400mm降水線劃線,北京正好在這些線往下一些。
而且看似北京過于靠近前線,實際上防御帶足夠多。
如果國家從海上遭受侵略戰爭,那麼天然的防御帶依次是朝鮮半島-遼東/山東半島-環渤海腹地-北京。
如果從東北方向遭到侵略戰爭,那麼天然的防御帶依次是黑龍江沿線防御帶-松花江沿線防御帶-遼河流域防御帶-山海關-北京。
如果從正北方向遭到侵略戰爭,那麼天然的防御帶依次是外蒙-陰山-燕山-北京。
你看中晚明的明實控區域,和譚圖繪制的永樂年間的控制區域相比,差別很大。你或許以為「北京是國門」,但是對于朱棣來說,北京根本就不是國門,前面幾條緩沖區都在他的控制范圍內。
從戰略上看,朱棣必須把行政中心搬到北京,盤活整個北方;從政治上看,北京是朱棣的大本營;從人文上看,他必須給南北矛盾畫上句號,否則國家會再次分裂。
如果朱棣不遷都,繼續留在南京,那麼天然的防御帶就變成了秦嶺-淮河。南京也不是平白無故成為南京的,它在秦嶺-淮河防御帶往下的安全區。廣大的華北-中原地區根本就不在防御帶內。就更別提宣大薊遼這些真前線,甚至長城邊線外的地區。由于行政邊際成本效應,華北-中原已經是未來拓展區,長城邊線,這些地方對于一個南朝來說已經是「難以接觸區域」了。
然而這些地方卻是實打實民族核心區。。。也就是說,你定都南京,等于不要北方。又因為缺少天然防御帶,所以會有蔣光頭那種花園口決堤這種喪盡天良的事情。而且海上防御來說,南京也不如北京。緩沖區就是經濟核心區,你承受不起。如果擴大緩沖區,就得把琉球收入囊中,而琉球群島又距離大陸過遠。
更何況明初年間,南北矛盾可比現在大多了,幾乎變成普魯士和奧地利一類的差別。朱棣就是借著南北矛盾發動的靖難,他要是不給這個畫上句號,那麼還會有其他王爺,甚至某個漢人世侯模仿他。自古燕趙之地出豪強,如果這些漢人世侯不為自己所用,那麼必然會為其他政權所用。朱棣不遷都,明朝根本活不到兩百多年。
至于定都南方有利于航海,這個麼,朱棣比你明白多了,謝謝。如果向海外擴張,要先搞定日本。日本又在東北亞這個圈內,所以還得是北京。朱棣也是不同于朱元璋對待日本的態度,朱棣積極策封足利義滿為日本國王,鼓勵通商,代價是足利幕府要幫忙剿滅倭寇,足利幕府也積極答應了這個條件。朱棣以此搞定日本了之后才開始的七下西洋。而后倭寇泛濫時,日本的足利幕府已經衰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