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號沒有標準只有原則,就是「祖有功而宗有德」。所以只要認定某一位君主「有功」,即可追尊為祖。如果認定兩漢是一個漢朝,事實上只有唐宋時代的政權滿足一祖多宗的廟號格局。
清朝祖號泛濫的幾個關鍵節點:
弩爾哈齊作為清王朝事實上的奠基者,死后被尊為太祖是很正常的事情。
順治帝死后,群臣議論謚號。兵部尚書梁清標認為順治皇帝「入主中華,奄有萬邦,統一天下」應該「世世所祖」。群臣同意他的觀點,于是安親王岳樂上奏:
謹按、自古有天下者、祖有功而宗有德。故凡勛高大定、功垂奕葉者。類皆稱祖以尊之。其廟祀百世弗祧。此世所由稱也。又按謚法、法度大明、敬慎高明、曰章。洪惟大行皇帝、神武止戈。崇文勸學。恩澤覃敷于庶物。孝治立極于人倫。
德固懋昭。功尤隆著。是以化行教洽。遠至邇安。生民以來。莫斯為盛。臣等謹咨群議。載考彝章。大行皇帝尊謚。宜天錫之曰、體天隆運英睿欽文大德弘功至仁純孝章皇帝。廟號世祖。 —《圣祖仁皇帝實錄》卷1
康熙帝稱祖的原因就是因為雍正帝認為其父應該稱祖。
我皇考大行皇帝、纘繼大統。舊典本應稱宗。但經云祖有功而宗有德。我皇考鴻猷駿烈。冠古轢今。拓宇開疆。極于無外。且六十余年。手定太平。德洋恩溥。萬國來王。論繼統則為守成。論勛業實為開創。朕意宜崇祖號。 —《世宗憲皇帝實錄》卷1謹按傳云。為人君。止于仁。······惟祖號、可以顯彰大行皇帝之隆功。恭擬敬上尊謚曰、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廟號曰圣祖。
—《世宗憲皇帝實錄》卷1
乾隆大帝去世后,對于他的廟號問題也有過一番討論。嘉慶帝認為他的父親應該稱祖,但是乾隆大帝自己十分謙虛,認為自己應當稱宗,所以其廟號定為高宗。
繼統緒則為守成。論功業則兼開創。自宜崇稱祖號。以副鴻名。惟是圣德謙沖。曾同軍機大臣等、共承面諭、萬年之后。當以稱宗為是。予雖欲極意尊崇。不敢上違遺訓。惟至德難名。究非臣下所能擬議。謹按謚法肇紀立極曰高。我皇考圣神文武。式廓鴻基。敬上廟號曰高宗。為百世不祧之廟。其應擬尊謚徽稱。—《清仁宗睿皇帝實錄》卷37
清朝后期的君主在政績上無法超越乾隆大帝,祖號泛濫被終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