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他,車營就是不行。
車營的本質是什麼?是犧牲大量的機動力來換取對沖擊的抵抗能力和火力投射量。是不惜為此將步兵和戰車綁死,事實上變成了炮兵以及「護炮兵」。
有人會認為這是某種「優勢火力學說」……抱歉,不是。這更像是「決戰計劃學說」。車營根本就不是一種發揚火力的戰法。相反的,滿洲騎兵兩面包抄攢射,才是發揚火力的做法。車營是倚仗自己壓倒性的火力優勢,試圖絕對防御的戰法。說白了,這就是一種治安戰戰術。是專門針對蒙古打草谷老牧民的戰法。它只在對面是老牧民這樣的對手——投射火力貧弱,攻堅能力約等于沒有,主要目的在于劫掠——才能發揮最大的作用。以最少的軍力,最少的犧牲,來破壞對方的劫掠行動。
而一旦遇到滿洲這種組織力強的,有決心也有能力攻堅的敵人。
即使對面火力依舊不如,車營的火力也完全沒法直接打斷敵人的沖擊。等到被拖入混戰,車營火力點固定,左右不能相顧的缺點便顯露無遺。更別說戰車對戰略機動能力的極大拖累了,滿洲人可以盡情地各個擊破。之后滿洲有了可靠的遠程投射火力,干脆直接轟散你們呀!
所以你會發現,明軍表現較好的戰例,要麼就是騎兵,要麼就是不需要戰車的守城戰,或者偶爾出現的白桿兵這樣「體系」外的。車營的錯誤不能簡單地用「權宜之計」概括,而是徹底的「路線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