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代政府機構名稱以及官職名稱很難理解?放到現在相當於什麼職位?
查看全部 46 個回答
回答1
2024/01/24

ADVERTISEMENT

古代官職或者機構里反復出現的都是一些固定的字。

這些字看著花里胡哨,其實本義都是很直白的,只是你沒有深入研究過字源罷了。

例如三代夏商周時期的三公九卿。

公,字源上面是八,表示分,下面是物,合起來指分配,也指掌管分配的人。

掌管分配的是什麼人呢?

自然是德高望重的人,所以公侯伯子男五等爵的第一等就是公。

所以公是對人的敬稱,而且把對方地位抬得比自己還高。

卿,字源是二人對坐分食,表示親密且平等。

卿也是對人的敬稱,只不過與公不同,它是相對平等的敬稱。

公卿同是天子對大臣的尊稱,但公的地位顯然高于卿。

三公分別為太師、太傅、太保。

太,大字多一點,表示最大。

所以太師就是最大的師,以此類推。

師的作用為引導,傅的作用為輔佐,保的作用是保護。

ADVERTISEMENT

師高于傅,傅高于保。

周禮對周天子的規定非常嚴格,他對公卿和諸侯必須加以尊稱,這也是儒家提倡的一種權力制衡機制。

太師總攬朝政,也就是后來宰相的權力。

宰,字源是屋子里的奴隸,引申為幫助主人管理事務的人。

所以商代也有“大冢宰”。

冢,字源跟家字差不多,點在上為家,點在下為冢,死后的家就是墳,引申為全部。

所以大冢宰又叫太宰,跟太師的級別類似,所以晉代為避諱司馬師,把太師就改為了太宰。

相,字源是眼睛盯著樹,指觀察,引申為掌管監督的人。

宰相放在一塊,實際上指的就是幫天子掌管具體事務的權力,相當于董事長下面CEO的權力。

但是要注意,宰相是一種俗稱,但從來沒有過一個官職名叫“宰相”。

ADVERTISEMENT

不過很多二把手都被人尊稱為宰相,所以你可以把它理解為與皇權并立的一種權力。

中國幾千年的政治衍化,無非兩條主線,一條是皇權與相權,另一條是中央與地方。

具有宰相權力的官職歷代有所不同,周天子的太宰、諸侯的相、戰國時的相邦和相國、秦代及西漢的丞相。

東漢比較特殊,擁有宰相權力的叫大司徒。

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尚書令、中書令、侍中均有宰相權力,實際是對相權的一次分割削弱。

后來因為唐太宗當過尚書令,他登基之后就不再設尚書令,取而代之的是尚書省的兩個副官尚書左仆射和尚書右仆射。

但三省掌管畢竟有限,如果皇帝需要其他人物也參與決策,就會給一個加官,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意思就是雖然不是中書、門下省長官,但同樣擁有他們參與決策的權力。

ADVERTISEMENT

宋代進一步消解相權,宰相被分割得更碎,這個回頭再細說。

明代朱元璋打算徹底消滅相權,活都自己干。

朱棣設立了內閣大學士,相當于皇帝的私人秘書,只有正五品。

但是后來的皇帝就沒那麼勤奮了,于是到逐漸的權柄又落到內閣大學士手里,于是他們又成了實質上的宰相。

清代初年皇帝主要靠兒子執政,結果有了康熙朝的九子奪嫡。

雍正痛定思痛,不再任人唯親,設立軍機處,軍機大臣基本就相當于內閣大學士,后來慢慢成了宰相。

清末改軍機處為內閣,設內閣總理大臣總攬朝政,不過沒多久辛亥革命爆發,帝制結束。

我們看這里面又出現了幾個新的字,例如丞相的丞字。

丞,字源為一雙手把一個人從坑里就上來,是拯救中拯字的原字,引申為輔助。

所以丞相看起來就比相國要差一點,不是一把手,而是一把手的輔助。

從太師到太宰,再到相國、相邦,再到丞相,發現什麼特點了嗎?

相權哪怕是取名字也經歷了皇權的持續打壓,用字越來越弱。

到東漢該叫大司徒,這玩意原來只是九卿,連三公都不是,后來連“大”都去掉了,就叫司徒,暗地里降了好幾級。

三省六部之后就不說了,相權逐漸被拆得七零八落。

帶丞字的官你基本可以把他理解為二把手,例如郡丞、縣丞就是郡縣的二把手。

只不過這個二把手不受一把手郡守、縣令節制,由朝廷獨立任命,這也是中央控制地方的手段。

后面出現了尚書令、中書令。

令,字源為人在屋檐下端坐,引申為指揮,也就是發號施令的令。

什麼人能發號施令呢?

當然是一把手,所以令通常都是部門一把手。

例如尚書令就是尚書省的一把手,縣令就是縣的一把手等等。

但是門下省就不叫令,而叫侍中。

為什麼不叫“門下令”呢?

因為所謂門下,指的是皇宮門庭之下,這地方誰是老大?

當然是皇帝,所以你不能叫“令”,只能叫侍中。

侍,字源為寺中之人,制隨時候命之人。

侍中就是在皇宮中隨時等待皇帝命令之人,相當于皇帝的貼身秘書。

帶“侍”的原本都是皇帝的貼身人員,例如常侍、中常侍、侍郎等,當然后來侍郎改變了意思,成了尚書省的官職。

那這個“寺”又是什麼意思呢?

寺,字源為手里抓住東西,是持的原字,引申為朝廷官署。

例如唐代大理寺,字面原意就是主持“理”的地方,相當于大法院。

大理寺是九寺之一,長官就叫大理寺卿,在周代這個官職叫司寇(刑部也歸他)。

司,字源是一個人邊說邊指揮,引申為管理。

司寇就是管理盜寇,基本相當于公檢法系統了。

帶司的官職還有司空、司徒、司馬,這三位也屬九卿,分別掌管工程、民政、軍政,相當于后來三省六部制的工部、戶部、兵部。

后來司馬這個名字保留下來,不過地位有所降低,成了一支軍隊的二把手,類似參謀長。

順便說一句,你看這個“司”字是不是跟“后”互為鏡像?

這兩個字很可能同源,夏代習慣于將官職稱為“后”,“后羿”類似于“司馬”長官軍政,“后稷”類似司徒(九卿中沒有司農,管理農事歸司徒),掌管民政。

甚至夏代天子都稱“夏后氏”。

九卿剩下幾個是少師少傅少保冢宰,分別是太師、太傅、太保、大冢宰的副官。

這其中太師、少師和大冢宰、冢宰有些重疊,可能是官職變動之后保留下來的榮譽頭銜,

后來三公九卿中大部分官職都變成了榮譽頭銜,叫做加官,例如吏部尚書加太子太保,官職本身已經沒有實際權力了。

最后一個九卿是宗伯,掌管禮樂等文化宗廟活動。

宗,字源是屋檐下的祭祀桌台。

帶宗字的基本都跟禮樂文化有關。

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后,把三公九卿全部換了一遍。

三公改為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

丞相前面講過,太尉掌軍政,御史大夫掌監察。

雖然丞相名義上為百官之長,但三者同時匯報給皇帝,相互并無從屬,實際上已經是對相權的削弱了。

尉,字源為手持火把將衣服熨平,熨的原字是尉,引申為平復。

所以帶尉的官職一般都有點暴力,例如廷尉掌刑罰,衛尉掌宮廷守衛,他們都是秦九卿。

御史大夫,掌監察百官,相當于副丞相。

史,字源是手拿弓鉆,鉆甲骨以占卜,使、吏、事的原字都是史。

帶史的官職一般是幕僚一類的文官,御史就是皇帝的幕僚。

將軍、丞相等開府都會設長史,即幕僚長。

秦九卿還有治粟內史,掌國家財政稅收,漢景帝改為太農令,漢武帝改為大司農。

因為秦代不分內朝外朝,所有人都歸皇帝直管,所以國家的財政也就成了皇帝的“內”,所以叫內史。

后來漢代有刺史,意思就是排下去刺探情報的皇帝幕僚。

注意,刺史是個中央官,他只是出差去地方,是中央控制地方的觸手。

東漢末年州牧取代了刺史,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

牧,字源是拿著棍子趕牛,也就是放牧。

周代天子將九州分別委派給諸侯管理,稱之為牧。

所以牧的性質實際是諸侯,東漢末年一州之軍政大權只在州牧一人,實質上已經是割據政權了。

當然了,像太史、太史令就是掌管記錄歷史的幕僚,最著名的就是司馬遷了。

另外兩個秦九卿是,奉常,掌宗廟祭祀禮儀,宗正,掌皇帝宗族事務,他們相當于周九卿的宗伯。

常,字源是華麗的禮服,是裳的原字,引申為禮樂。

一般帶常字的官職都跟禮樂文化有關,例如西漢把奉常改為太常,很多朝代設有太常寺。

下一個典客,處理國內各少數民族事務和對外關系,這玩意是秦代獨有。

漢景帝把典客改為大行令,漢武帝又改為大鴻臚。

鴻指大雁,臚指肚子,盧是爐的本子,月其實是肉,肉爐子即肚子。

合起來就是大雁的肚子,大雁高空鳴叫,聲音洪亮遼遠,所以鴻臚引申為“傳聲筒”,用于外交最合適。

下一個郎中令,掌管皇帝的侍從警衛,漢武帝改為光祿勛。

郎,字源是宮廷走廊,引申為宮廷守衛。

所以很多帶郎的官職都是皇帝進侍,議郎中郎、侍郎、郎中等,后來也演變為其他部門低級別官員,例如尚書郎就是入職尚書省剛滿一年的稱呼。

皇帝還有其他近侍,如大夫、謁者、期門、羽林等,他們都歸光祿勛管。

大夫、謁者是文官,后來被作為加官,以方便皇帝親信進出皇宮。

最后兩個少府和太仆,都是專門服務皇家的官職,前者掌管專供皇室需要的山海地澤收入和官府手工業,后者掌宮廷車馬,西漢東漢均沿用。

至此,高級官員差不多介紹完了,遇到不認識的可以自己網上套,套多了也就熟悉了。


補充0:

還有件有意思的事,不知道有沒有人發現?

原來的宰相們都叫“相”,三省六部制改成了“省”。

這兩個字都是用眼睛盯著看,只不過前者平視,后者仰視。

不知道是不是皇權故意為之,意思是讓相權仰視。

例如尚書省,秦時宮里有“六尚”,與尚冠、尚衣、尚食、尚浴、尚席以及尚書。

尚,上面是分,下面是宮廷,指在宮廷中掌管分發之人。

六尚屬少府,負責大內事務,所謂尚書就是幫皇帝分發文件的小官。

雖然官不大,但事情很重要。

到漢武帝時,為了削弱相權,皇帝通過尚書收集奏折、下達命令,從而繞開了丞相。

于是尚書需要頻繁進宮面圣,為了方便,漢武帝把尚書的頭改為“中尚書令”,簡稱“中書令”,同時加“謁者”,也叫“中書謁者令”。

這玩意最開始其實是宦官擔任,因為皇帝身邊最初都是宦官嘛。

但是中書令在宮里,跟宮外需要有一個接口人,所以又在宮外設立了“尚書令”,兩個人正好對接。

后來中書令權力越來越大,官僚集團自然不允許宦官弄權,于是把中書令變成士人擔任。

因為掌握者皇帝的信息通道,尚書令和中書令后來逐漸成了權力中樞,漢光武帝時已經發展為一個龐大機構,于是設立了尚書台,這就是尚書省的前身。

長官尚書令,副官就是尚書仆射(讀ye四聲)。

仆,字源是捧著貢品的奴隸,這可不是一般奴隸,而是天子奴隸,所以也是地位很高的仆從,如太仆。

射,字源就是彎弓射箭。

仆射就是伺候天子射箭的仆從,本來是很尊貴的官職。

但畢竟“令”是說了算的那個人,所以仆射就變成了副手。

此外尚書台設“六曹”。

曹,字源是裝東西的口袋,類似的事務打包給一個部門就成了一曹。

能開府的官員府中都設曹,所謂開府,就相當于自己可以另起一套行政班子,這套班子實際上只對官員負責,而不對朝廷負責。

所謂“開府儀同三司”,三司即三公,又能開府,禮儀又同三公,這已經位極人臣了。

中書省、門下省與尚書省同理,基本就是這個演化過程。

至于六部,兵刑工吏戶禮,就好理解了,字面意思都懂。

唐代三省六部制建立之后,主要的只能就在這里了,剩下的職責就放在九寺。

太常寺光祿寺衛尉寺宗正寺、太仆寺、大理寺鴻臚寺司農寺太府寺,看著都眼熟吧?

這些就是前面各種九卿加了個“寺”,所以也叫寺卿,例如太常寺卿。

九寺跟六部分工協作。

此外還有五監,國子監少府監將作監軍器監都水監

監,字源是一個人對著水盆照鏡子,本意就是鏡子,后引申為督察。

例如國子監就是管“國子”的,國子即學子。

剩下幾個監管的都是各類工程技術,與九寺、六部分工協作。

反正收藏了你也不會看,點個贊意思一下得了……

評論
分享

ADVERTISEMENT

更多回答
回答2
2024/01/24
太守。戰國稱郡守,漢改太守,為一郡的行政最高長官。秦分三十六郡,比縣大。相當于現在的省轄市市長。 刺史。漢武帝分全國為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3
2024/01/24
讀下面書目,能解一切疑惑。袁庭棟《古代職官漫話》是一部通俗讀物,完全無史學底子可以讀,當作敲門磚是不錯的,如果有一定史學基礎,則不必讀。閻步克《中國古代官階制度引論》也不錯,固然白璧微瑕,免不了在細節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ADVERTISEMENT

回答4
2024/01/24
還用古代嗎?中國現在的各地一把手叫「x委書記」,有幾個素人能明白啥意思?又為什麼要叫這個名字?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5
2024/01/24
?寺?就是?司?,從寸之聲。寸是持的意思,表示分擔一部分政務。東漢明帝永平十年,印度高僧攝摩騰、竺法蘭用白馬馱載佛經、佛像至洛陽。漢明帝安排他們在鴻臚寺暫住。次年漢明帝新建僧院(???????,伽藍)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ADVERTISEMENT

回答6
2024/01/24
確實很難理解,甚至解釋起來都麻煩。中書倒是最好理解的一類,因為本身就指內庭整理文書,本為宦者之職,后世遂有議政草擬之能。門下省,即黃門(指代皇宮)之下,設機構于宮禁,其官為皇帝親近侍從,有顧問、生活、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7
2024/01/24
最早神話記事的時候,官職很有意思,太昊因為是龍興,所以官職是以龍名的,伏羲氏太昊以龍紀,故為龍師名官。師,長也。龍紀其官長,故為龍師。春官為青龍,夏官為赤龍,秋官為白龍,冬官為黑龍,中官為黃龍。黃帝是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ADVERTISEMENT

回答8
2024/01/24
因為你專挑時間跨度大的呀,跟天龍八部里慕容氏在北宋后期還想復國一樣。你告訴我禮部尚書、刑部侍郎、陜甘總督、山西巡撫、九門提督、廣州將軍、山東布政使……這些哪個難理解了。要按你的挑法那還可以有夷離堇、于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9
2024/01/24
看多了就知道了,內部明白的人不需要理解,知道干什麼的就行了,不明白的人直接跪下喊大人,大老爺就夠了。比如巡視與巡察有什麼差別,黨委、機關黨委、黨組、黨支部、總支、黨工委有什麼區別,那些委員會叫主任,那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0
2024/01/24
這個問題很大、非常大、極其大,不是能在知乎上掰碎了說明白的。簡而言之,官職的名字有歷史演變的過程,也有崇古化用的特點。我就舉幾個例子,其它的建議題主通過有關書籍來了解。比如題主問的【尚書】,【尚】通【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1
2024/01/24
自己去買過《中國歷代官制大辭典》,想查這些,一翻就能出來;想了解啥知識,又不想花點小錢,那這些知識也太廉價了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2
2024/01/24
因為它本來也不是面對對此一無所知的人的。更何況題主大機率不熟悉古代官職術語。別說古代機構名稱了,就是現代官僚機構其實也不怎麼好理解。試舉幾個例子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 簡稱 促轉會一級調研員 二級巡視員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3
2024/01/24
說的跟現代的很好理解似的…現代可能只是換了個白話名字而已,用幾千年后人再看效果估計跟我們現在看三省六部沒啥區別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4
2024/01/24
它在現代顯得很奇怪,但在古代它是有邏輯的。比如光祿寺、鴻臚寺、太常寺,我們現在會很奇怪一個政府部門為什麼叫什麼什麼寺。但在古代,寺這個字的意思是廷、治等官府、官署的意思。所以很多中央機構都叫什麼什麼寺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5
2024/01/24
你這種典型的就是孔子所說的:思而不學則殆。只思考但是不學習,所以心中充滿了疑惑,從而一無所獲。如果你稍微讀點書,你就不會這麼疑惑了。古代官職演變都是有原因的,政府機構的名稱也是有講究的。比如大理寺,傳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6
2024/01/24
日本現在不是還有大藏省外務省厚生省。。。倒是如今的中國丟掉了自己的文化傳統,極力西化,當年新文化運動甚至要拋棄漢字。沒文化就是沒文化,別說難理解。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7
2024/01/24
其實最早先的官名都很直白,但是在不斷衍化的過程中變換了一些字詞,讓官名顯得更高大上了一點點,但是也讓理解困難了一些。比如夏商時候的首領,后在后世王朝中,這個后可能更多做于皇帝妻子的含義出現,但是在甲骨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8
2024/01/24
現代著作可以查閱《中國歷代官制大辭典》。古代的可查看《通典》職官部分。基本可以解決題主的問題。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9
2024/01/24
重慶市市長 西寧市市長 綿竹市市長 這才叫難以理解吧,不同的層級,叫同一個名字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20
2024/01/24
你還真別說,我甚至都覺得政治課的專業術語難理解。當初高中的時候,政治課,有個詞叫負增長,我那時候腦子轉不過來,總是寫下跌,後來才知道,這麼寫,要扣分的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21
2024/01/24
因為語言環境發生了變化。誰能想到流傳了幾千年的臥龍鳳雛會變成這種意思呢?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