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文龍有次偷襲后金俘虜了五名八旗的斥候,審問后一看沒一個女真人,五個人里的隊長是原明軍里的小兵投降后金給人當了包衣(注1)改名叫塔統。還有三人也都是原明軍,其中一個還當過千戶。最后一個是朝鮮人薩爾滸之戰時被俘加入八旗。在大同明軍也曾經俘虜過一些八旗兵都是原明軍,問他們為什麼投降當八旗,結果是投降過去一人分八只牛羊,一個老婆、一頭驢,還給分房分地。清軍規定正身旗人陣亡撫恤金150兩,家仆100兩,綠營70兩,這些是死后撫恤金一次性結清,絕不拖欠也不打白條。這還不包括其他的賞賜,生前有戰功賞賜照發,家屬無子終生發半餉,有子發到孩子成年,至于其他的待遇就不一一列舉了。
但是如果你敢臨陣逃跑不管多大的官,不追究你家人,但一定宰了你。
注1:腦補一個常識只有服侍皇帝等高級貴族的家仆才能稱包衣,普通旗人的家仆稱旗下家奴,不要以為包衣地位就低,其實他們除了名義上是皇帝的家仆地位是一般旗人比不了的,而且其中大部分還是女真人,從事軍事作戰的包衣本身也多是正身旗人。
雍正元年(1723年),漢軍與漢人家奴壯丁共計44萬余人,約占當時八旗人丁總額的72%。乾隆七年(1742年),由于八旗人丁的滋生,生計問題開始突顯。清高宗正式下令這批漢軍出旗,除「從龍入關」的遼東漢軍(俗稱陳漢軍)不在出旗之列外,漢軍八旗組織中的其余部分,如入關后歸附者、原屬于三藩所部者等等皆在出旗之列,因此所謂的「漢軍出旗」實際上是新漢軍被強令脫離八旗組織。
至出旗后嘉慶元年(1796年)的再度統計,已降至總人口的43%,其后八旗的人口結構就沒變過。經過出旗為民,八旗里面大部分還是漢人。就是出旗的也是去當綠營兵,吃了100多年鐵桿莊稼也值了。要知道旗人是由10多個民族組成的,以佐領為單位混編,里面還有高麗人和俄羅斯人,正經的女真人可不多,八旗主力一直都是明朝的遼東軍戶。
清朝規定旗人不列鼎甲,滿不點元 ,這和現在很多人批評的給少民加分一樣。而批評給少民加分的人忽視了漢族完全可以通過其他手段更快的晉升,當然這是不能和外人說的。你沒有升上去是因為沒有這個門路,所以才會批評。清朝也一樣,旗人雖然也可以通過特殊手段更快的晉升,但并非樋蘸階層。
其實很多人忽視了,清朝統治下漢人屬于被樋蘸階層。當時那些破落的旗人也會批評給漢人加分這項政策。
之所以你認為滿人待漢人不好是因為你不是被樋蘸階層。就是漢人王朝,如果沒有樋蘸價值結局也是一樣。
看看洪天王為什麼一直參加科舉考試,孫國父為什麼要到李鴻章那求官。就明白其中的玄機了。
做人要活出樋蘸價值,否則誰統治你,你就是誰的豬狗。古往今來都是一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