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領導人,無時無刻不在權衡,每一個決定都有利弊,關鍵是哪些矛盾更主要,哪些矛盾更緊急,或者說哪瓶毒藥吃了更不容易死人。
中國的外來壓力一直在北方,讓藩王作屏障只是看起來很美,朱棣的親身經歷告訴我們,如果皇帝壓不住藩王,那藩王就可能變成新皇帝。但是你要讓藩王做屏障,就得給藩王兵,錢,權,所以如果你信不過藩王,那只能天子自己守國門。
北京所謂被圍也就京師保衛戰這一次,但反過來說,如果當時京城在南京而不在北京,北京城的守將有沒有決心守住北京城?如果北京失守,還能不能保住黃淮甚至長江以北?所以恰恰是因為定都北京才僥幸在土木堡之后保住了明朝的基業。
最后要說,以南京作為首都,真的就能保證中國乘上手工業和資本主義發展的快車道嗎?中華民族的根基是土地和陸權,是終極的生產者,而大航海和商業并不在中華民族的基因里,所以即便真的把帝國的重心轉到商業和手工制造業上,工業革命也不太可能發生在中國。
至少從明朝的歷史進程看,朱棣遷都北京這事總體是利大于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