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很多回答,說劉邦給的多。。。
我覺得。。。這純粹就是出于打工人樸素而美好的幻想而已。
哪個領導靠給的多來招攬人才的?三個很簡單的道理
1、如果你給的多,順風局的時候,前期將領給多了,后期有更優秀的來投奔,你拿什麼給?
三個和尚沒水喝,是因為水不夠分麼?
2、如果你給的多,逆風局的時候,沒東西給了?怎麼留得住人才?
后期蔣委員長中將司令和不要錢一樣給,不都是一張廢紙麼?
3、封賞永遠會面臨一個賞無可賞的問題。
下一步,百分之一萬,就是謀反了。
越是厚賞,這個問題爆發的越快。
為什麼人才都跑劉邦那去,答案很簡單。
純粹就是因為他是一個更優秀領袖。
劉邦的領袖能力是幾年前歷史帝王里頭top3級別的。
說實話,就我們的水平根本無法窺探劉邦這個級別的內心世界,但還是稍微可以點評一下他的用人技巧。
首先,照例要岔開一下話題,出兩個思考題:
1、是不是因為謙虛,能用人,就能成為一個好領袖呢?
諸葛亮說了,親賢臣,遠小人嘛,你要虛心納諫嘛~~
如果我是阿斗,我就會立馬問一句:亮叔,可朝堂上幾百號人,我咋知道哪個是賢臣,哪個是小人啊?他們德智武忠數據又不寫臉上?
諸葛亮估計一臉黑線:如此這般,這般如此,不就一眼看出來了麼?
阿斗:那為啥我爸能一眼看出來馬謖不靠譜,你就看不出來呢?
。。。。。
再一個例子,王世充稱帝的時候,一開始也搞廣開言路那一套。結果搞了幾天就匆匆叫停了。
后世就拿這個案例來說王世充這個人如何如何虛偽。
其實不然。
因為歷史記載了,一開始大家積極性爆炸,一天有幾百號人上書提建議。
我就算一天100個人吧,一個人5分鐘。
好家伙500分鐘。
王世充只要不想累死在工作崗位上,他必須停止下面的人上書言事。
所以一個人納諫不納諫,納誰的諫,不是一個道德問題,純粹就是一個水平問題。
阿斗這樣,當甩手掌柜是最好的。
王世充這樣,剛愎自用是最好的。
袁紹這樣,偏聽偏信是最好的。
可以縮短決策流程。
人才多,七嘴八舌,對他們來說都是災難。
你讓他們搞廣開言路兼聽則明,大家都不要活了。
2、你看那些大公司,是不是覺得有些中層領導純廢物?不就是領導的親戚,或者就是領導的應聲蟲麼,仗著領導的關系才上去的?
恭喜你,猜對了。
但你千萬別覺得你上你也行。
因為他們至少解決了忠誠度和執行力的問題。
雖然他們能力可能有所不足,但他們能保證領導的想法能堅決的執行。
而能力不足,其實靠堆資源能堆出來的。
否則你無法解釋,為什麼某個特殊時期會在集中一個山村鄉鎮里,出現那麼多王侯將相。
我一個小業務員,可能說話不好使。可是名片甩出來,蘋果公司中華區副總裁,同樣的話立馬就好使了。
你相信我,有能力當領導的,比有機會當領導的,要多的多。
所以問題來了,既然堆資源能堆出人才來,領導為什麼要用你呢?
你說你忠誠度也高,能力更強,可是為什麼要花那麼大 成本,重新測試你呢?
商場上測試一下,可能幾千萬沒了。
戰場上測試一下,可能幾千顆人頭沒了。
所以還是回到思考題1,如果一個領導能力不足,用親信是最好的。他能駕馭。
能力不足的領導人,隊伍里人才最好不要太多,太多了會崩盤的。
所以給的多能不能招到人才?不能。
不用人才是不是道德、格局有問題?不是。
人才是不是越多越好?其實也不是。
劉邦的用人策略其實是,你來了,我能識別你有幾斤幾兩。給你最合適的位置。然后保證你不會離職。
讓你既懷德,又畏威。這是一種非常高級的PUA技巧。
我簡單把劉邦身邊的人才說三種人。
A類人才,就是鄉黨。
這種人是前期寶貴資源,忠誠度可靠,但除了極個別的,后期能力可能不足。
這種人,從馬斯洛理論來說,要好好滿足[生·理·需·求]。
金錢美女給足沒關系,但要非常清晰的知道他們能力的邊界在哪里。
比如拜大將軍,就算韓信沒來,那就寧可空著,也不能亂給。
后期征英布,只能自己上。千萬別幻想著全國資源懟上去,李景隆也能堆為戰神。
這就是領導一個超越打工人的能力,叫做「識」。
他既能識別某某某值得信任,也能識別某某某能力的邊界在哪里。
B類人才,知識分子+貴族。
這種人會帶著一些不切實際的理想,一味的討好,或者打壓,其實都是不合適的。
他們需要的是認同感,真正的尊重。
這就需要領導一組非常高明的能力,叫做「斷」和「行」。
領導不需要去做周密的調查,擬定精準的計劃。這些都是打工人的能力。
領導需要的是,在無數個計劃里頭,迅速識別那個最靠譜的,然后招到最靠譜的人,把他落實下去。
這是比謀,更高一級的素質。
對沒落貴族+知識分子這個群體,其實高官厚祿倒是無所謂。
他們最不乏「謀」,但嚴重缺乏「斷」和「行」。
你能給他真正的尊重,把他們的想法意見落到實處,他們就一定會死心塌地。
繼續舉例子,
劉邦拿儒生的帽子撒尿,看到酈食其來了管自己洗腳,這些都是表相而已。
知識分子要的,是真正的尊重。
只要你拿出靠譜的點子來,劉邦立馬就能識別出他靠譜,然后給你落實下去。
而當酈食其的計劃靠譜,劉邦立馬就哎呀呀呀先生大才,有失遠迎,快請上座~~
但酈食其和張良的判斷相左的時候,劉邦也能立刻做出判斷,誰對,誰錯。
對的人心悅誠服,
錯的人也心服口服。
同樣的,張良的職業生涯里頭,一個餿點子也沒有嘛?為什麼歷史書都沒記載呢?
我覺得只要是人,就肯定有。
很可能是,劉邦提前識別出來,提前把他篩出去了。
作為對照組,為什麼張良脫隊了,就沒干成事兒呢?
和可能是因為韓王無法對張良的計策進行有效判斷,
有可能把好點子給荒廢了,也有可能把餿點子給用了。
更有可能,根本無法把任何一個點子踏踏實實的執行下去。
而張良自己,也沒辦法把自己的計謀執行下去。
所以他必須靠劉邦,就算他有滿級的「謀」,但離開了「斷」和「行」,他也成不了大事。
張良跳槽都失敗了,你還能比張良牛逼?
C類人才,那是真正的國士無雙了。
韓信,英布這種。
這種人,就是馬斯洛最高的層次,需要的是自我實現了。
他們天生就是要在亂世,掀起萬丈狂瀾的人。
但問題是,萬丈狂瀾既可以毀滅敵人,也能毀滅自己人。
劉邦策略是,疑人要用,用人也要疑。一邊放手給他做,一邊無形的鎖鏈永遠牽著。
你要當大將軍就給你當。你要當假齊王,我給你真的。
但如果你覺得這是領導的胸襟大,品德高,那就錯了。
如果韓信當齊王以后,哪天心情好,想順手當漢王咋辦?
封賞永遠會面臨一個賞無可賞的問題。
下一步,百分之一萬,就是謀反了。
那我們先來看看劉邦收韓信兵權的辦法:直接進大營,印信一收,結束。
而且不是一次,是次次都這樣。
我的天,周亞夫細柳營學過沒?
大漢天子之尊,到周亞夫營前沒有通報能進去?就算進去,也不能馳馬必須慢慢走。
你能說韓信軍事才能比周亞夫差那麼遠嗎?
那道理就很簡答
韓信你老老實實的,你要當假齊王,我就給你真齊王。
你有一點點腦筋活絡,我分分鐘告訴你,這支軍隊姓劉,特麼不姓韓。
你反個屁。
你說韓信有不滿麼,肯定有,否則他不會這麼滿腹牢騷。
但他真的想反麼?按我的想法,肯定不會。
因為會叫的狗不咬人。
因為劉邦對韓信的控制,就好像雞湯故事里。
給小象小的時候栓一根鐵鏈。等大象長大了,他就再也無法掙脫這根鐵鏈了。
劉邦建立漢朝后,就開始對異性王收權。
但并沒有激起滿地狼煙。
劉邦誅殺功臣,像屠夫去雞籠一樣,抓一只,殺一只,其他雞傻呆呆看著,誰也不敢反抗。
等到英布頭鐵想來硬的的時候,發現全雞籠里就他一個了。
所以呀,領導這玩意兒,真的是一門學問。
劉邦這個人,就是越看,越想,他就越可怕。
我們能從劉邦手里學到什麼呢?
坦白說,沒法學。
這玩意兒是天生的。
但你可以通過這些,你知道自己是哪一類的人才,適合實現哪一個目標,適合被哪一種方式pua。
反正都是被pua
就算被pua,也要被一個靠譜的人pua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