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死了那麼多人都土葬,為什麼沒感覺有那麼多墳墓?
查看全部 42 個回答
回答1
2023/09/13

ADVERTISEMENT

自從殯葬制度修改以后,火葬這一中國最古老,也是最現代化的入葬方式成為一個標準。土葬,以及土葬的墳墓就在現在的時代中越來越少見了,不過真的要去算過去人多少是土葬的,恐怕到現在墳墓會不少,但即便如此,在歷史上的各個時間點上,仍有不少人,哪怕是漢族人,選擇了非土葬的方式。

我認為原因大概有以下幾點。

ADVERTISEMENT

一、文化原因

喪葬,在我國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傳統文化,有評價說,中國人是「最為死人操心的民族」,這一評價并非是一種嘲諷,而恰巧說明了在殯葬文化在中國的重要性,這并不是吹噓,早在古時,就有「樹葬」這種形式上并不精致,但充滿意味精神上的意味的葬法。而後來,各種入葬方式是因為各地域文化、宗教文化的不同而形成的,就比如,最初漢族的火葬來自于印傳佛教的文化,而非本族的文化。

先說說土葬吧,土葬,從古時候到後來的喪葬制度改革前,一直都是漢人主要遵循的喪葬方式,這種喪葬方式最早的運行主要原因是宗法制和祖先崇拜。

在古代,中國人就一直是很重視血緣,家庭,還有孝道等綱常倫理,自然,在喪葬上也輪用了這一套。在喪葬上,古人會將逝去的人埋入土地,大伙相信入土為安,相信在天之靈,相信死去的親屬下葬后也和自己在一起,當然,這一切,有個前提,得是入土了,全尸入土的。

ADVERTISEMENT

在拜祖先的時候,因為是全尸入土了,才認為自己是尊重了祖先,才覺得自己,能得到保佑,而非先祖的家屬,也因為自己將他們完完整整地埋入了土地中,才能有一份心安理得。

而到後來,這種原因發生了變化,因為,在漢朝的時候,「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成了一種標志,儒家文化當道的標志。大家知道,儒文化中,對于忠孝仁義也很看重,孔子說「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也就是說,自己的毛發都在孝道之中,更別說去動父母一毛一發了,所以,當時土葬的另一個重要理由是因為要符合儒家的孝道。

至于後來,土葬同樣是遵從于某種道義而存在的。

ADVERTISEMENT

再說火葬,最早發現火葬的地方,是寧縣這個地方。寧縣是被發現在先秦時期最早有火葬習俗的地方,但其實在當時,火葬并不被漢人認可。早在漢朝之前的先秦時期,有一項刑法就是將人火燒了埋葬,這種刑法在當時是極具侮辱性的,到這里要提一件意思的事情,當時還有另一些種族,就以一些寧縣地區當時的少數民族來說,他們看待火葬的看法與這邊的人看待火葬的看法完全相反,他們看待火葬是如果不火葬他們,這是一種恥辱。

這種觀點是直至後來,東漢時期印傳佛教的流入,人們才對火葬有了一些改觀。

可以說,信仰是可以改變一個人很多的,在印度佛教那邊,火葬是僧人們的傳統入葬習俗,而這種習俗在當時的東漢,影響了很多對佛教產生信仰的漢人,而使火葬在一定范圍內再一次得到了傳播,以至于後來被皇帝看見,廣泛的去禁止他。

這皇帝說得不是別的時候的,就是唐朝的皇帝。在唐朝沒有建立之前,南北朝和隋已經由于各族文化的交融而改變了一些傳統的習俗,比如說是喪葬,那個時候,即便是漢人也不一定就認為人一定要土葬,還是可以火葬,洞葬,水葬,甚至是風葬之類的。

到了唐代的時候,似乎是決定正風氣,還是要拿起祖先的那些孝道之類的,要讓全國人民舉行土葬,很好,成功了,真的就是,全國人民大多數又開始了土葬。

但到了宋朝的時候,火葬人數,達到了30%,又迎來了一波[高·潮]。這次的原因可以說,是前朝很少發生的情況了——沒錢了,葬不起。

這并不是在開玩笑,可能是由于喪葬都搞起了內卷,那些達官貴人們對喪葬是一個比一個看重,也漸漸地帶上了民間的那些富人們,讓他們也開始卷起來了,然后,也有點發現資金不夠,資金不夠怎麼搞呢,很簡單,剝削底下的百姓,但要知道,百姓,才是基數最多的那一批人,這就造就了,當時宋很多百姓,即便是想土葬,也搞不起,所以,很多人不得已選擇了火葬。

但別說,這火葬,省時省力還省錢,不少大宋的百姓們知道了,紛紛效仿,甚至是,大宋的皇帝都開始明令禁止火葬了,不少底下的百姓還是在搞。

最后再說說天葬吧,這是一種藏族地區特色的葬法,與之類似的還有塔葬。天葬,其實就是借鷹的翅膀上升到天上的靈魂之地。

但是,天葬,與其說是葬法,不如說是一種施舍。

在藏族文化之中,天葬其實是一種最高的施舍,人死后將自己施舍給自然,將自己索取的所有東西交還給自然,以施舍鷹的方式來實現這一理念。

說到這,說白了,怎麼入葬,全看當地人的看法,無論是藏族地區的天葬,漢族的土葬,寧縣地區的火葬,還是在我們現在看來草率的樹葬(或者成風葬),在古時候都是當地怎麼舒服怎麼來的,每個地方都有不同的民俗,所以不是每個人都必須土葬,而且還要堆個墳,畢竟就連古人都說「古者墓而不墳」。

不過,漢族的人口基數實在太大了些,土葬的時間也足夠長的,即便是有別的葬法,也不該如現在所見,所以除葬法以外還有別的原因。

二、自然原因

自然的是無窮的,山洪、地震、海嘯、泥石流、台風這些自然災害對我們現在來說都是可以提前預知的。

但死者不能,且不說火葬的,就說土葬的,死者已死,不可能自己還能挪個位置什麼的,所以,當災難來臨的時候,這些已經故去的人的墳墓,就無一幸免,再次回歸了自然之中去。

當然,不只是災難。

我們都知道,在大自然中,很多東西會慢慢地消失,也許今天還能看見,在很多年后,它就連灰都不剩了。百年,對人來說,可能就是一輩子,對整個自然來說,就太短了,地球已經經過了46億年的歲月,在真正地成為死星,甚至完全從宇宙中破滅之前,它大概還有很多個百年時間。我們常說「歲月會撫平一切傷口」,倒不如說歲月風化了許多的東西,讓很多東西不留痕跡地從這個世界上徹底消失了,就包括墓碑,包括墳墓,包括墓下曾經存在過的人與他的記憶,而除了我們自己的記憶以外,我們甚至無從證明那件物件曾經存在過。

這,大概也就是為什麼我們要保護文物的原因。

但既然說到文物,就不得不說墳墓消失的另一個原因了。

三、人為原因

在漫長的歷史中,對于古人財富的窺探絕對不是現在才有的,一個墓,可能因為要提防盜墓賊做出好幾個假的墓地來,就比如現在某些皇帝,他的墓,現在也還沒發現。

不必說皇帝,就說說富人吧,畢竟,土葬,真得要有錢才好進行,沒錢的,可能都買不起棺材買不起碑。

對于倒爺們來說,那些人的財富,就是擺在那里等他們拿的,他們無需在意這件東西存在過什麼非物質上的價值,對他們來說,錢,就是一切。

盜墓是需要經驗的,在很多現在被發現的墓穴中,就有很多被毀壞過的痕跡,這些痕跡加快了墳墓的消失,甚至不少的墓就是因為這種原因在被人發現以前就徹底消失的。

這很可惜,但也很無奈,人,是有智慧的生物,他們明知這樣會毀壞,可還是去干了,那,不如人有智慧的生物,就不會有那麼多思考了。

四、動植物原因

在漫長的時間里,樹木的長大是突破了土地,同時,有些植物的長大甚至可以貫穿頑石,可以想象,一棵參天大樹,或者,一顆小苗,他們生長起來,或者倒塌下去,那樣的震撼感,或者令人悲傷的感受,如果,在再他們旁邊加上一些無辜者的墳墓呢,它們不會管的。

死者,已經成為了大地的養分,墳墓,也會被植物環繞,甚至貫穿。此刻,那貫穿墳墓的小苗,旁邊是成群的白蟻,有數不清的穴居生物,還有一些為覓食而來的大型猛獸,白蟻啃食著對他們來說就是食物的棺木,穴居生物在努力地打著洞為他們的新家勞累,猛獸為了捕獵,一巴掌拍碎了那已經開始風華的墓碑,好了,這里安靜了,除了這些生物,別無所有了。

關于曾經的那些墳墓,其實,我們并不需要那麼在意,他們有的在時間里消失了,有的根本沒有存在過,有的被這些兔子,猛獸,植物什麼的,不小心弄沒了,但,他們曾經存在過的意義難道不是為現在的生活探尋道路嗎,我們現在擁有的一切都是在前人的努力下才有的,我們對他們最崇高的尊敬,難道不是心中的緬懷和奮進精神嗎?

感謝大家的閱讀,祝朋友們身體健康,家庭和睦,心想事成,萬事如意,覺得文章好的朋友們,可以給文章點個贊,關注一下嗎,每天都會給您帶來好文章

評論
分享

ADVERTISEMENT

更多回答
回答2
2023/09/13
給你講個故事。我第一次陪我爸給先人上墳的時候,我爸帶我圍著村莊走了一圈。我家幾代的墳墓零零散散地散落在村莊各處,我爸一一指出。這是你大姥,你姥,你姥太,你老祖...其中有一個光禿禿的墳,不起眼地立在田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3
2023/09/13
土葬只要不大修地面建筑,其實是非常環保的,大部分人過上一二百年墳頭都長草了,最終都是成為了大地的養分。而搞公墓一類,水泥一上,看似一個個小單元節省土地,實際上卻是對大地造成了永久的破壞。按照傳統的墓葬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ADVERTISEMENT

回答4
2023/09/13
中國有句老話,「墓不出五服,碑不過三代」。也就是說,大部分人給長輩立碑,基本上都在三代以內。而絕大多數人清明掃墓,也只限于五服之內,再遠了就沒人記得了。這也就是古代的平民墳墓,保留不下來的原因。就因為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5
2023/09/13
因為沒后人,墳頭被平了,就這麼簡單!在農村的都知道,每個村子都有自己的專用墓地,埋葬自己村子的人。每年到那個日子,比如清明節,忌日,七月十五和過年等,就會有家里的后輩去上墳。如果你去的比較晚,就會發現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ADVERTISEMENT

回答6
2023/09/13
我記得當年還在部隊的時候出去巡邏,巡邏途中宿營埋鍋做飯,挖的是標準的達科塔火灶。就是在土坎上向下挖個坑,然后在側面挖個添柴的洞。炊事班長三鏟子下去,一下捅穿一個大洞。扒開浮土一看,發現是個木箱子一樣的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7
2023/09/13
就平頭百姓那個墳的品質,幾十年自己就降解了。沒降解的,一般也就留兩代人。孫子祭拜祖父輩和父輩的墳,曾祖父和更早的祖先,再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ADVERTISEMENT

回答8
2023/09/13
我見過我太爺爺的骨頭。村里修渠,扒了我太爺爺墳,我爺爺蹲在那里把骨頭一根一根清理好,放在一張草席上。骨頭看起來土黃土黃的,像朽了一樣,不過確實也是朽了,路過的小孩淘氣的拿起頭骨,卻啪的一聲碎掉了。我爺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9
2023/09/13
上海以前有個南市區,南市區有個蓬萊公園,以前就是亂葬崗,把亂葬崗扒了做的公園,包括隔壁的市民新村也一樣。扒亂葬崗的時候,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0
2023/09/13
我爺爺的爸爸的爸爸跟媽媽埋葬在一起,沒有墓碑,只有放了兩顆大石頭那邊的地是屬于有點微山坡的地形…然后大前年去掃墓時,怎麼找都找不到那兩顆石頭了,估計是當時有地震滾下山坡了…那邊是荒草長的比人都高,零零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1
2023/09/13
我爸曾經說過。我奶奶剛死的時候,那會兒他還是學生,會經常去墳頭看看。有一次發現我奶奶的墓碑沒了,他和我三大爺就到附近去找,最終發現,被一家人偷走壘豬圈用了。他和我三大爺直接找那家給要回來了。后面慢慢的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2
2023/09/13
我們腳下的每一寸土地,其實都是墳墓。很多城市擴張的時候,那些新開發的CBD啊,新區啊,都特麼的是以前的亂葬崗。我上大學的時候學校在郊區,旁邊是晚上不敢去溜達的亂葬崗,現在成了城市中心區,硬著頭皮在那里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3
2023/09/13
2000年左右的武漢光谷,就是一片連綿十幾公里的墳山,以華中科技大學為分界,再往東走每座山頭都是遍布墓碑,多的你爬山都找不到一條路能避開,多的你坐車半個小時看都看不完,今天你再去光谷,科創新區,未來之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4
2023/09/13
因為沒人祭拜的墳墓,要不了幾十年就消失無蹤了,我們看上去堅不可摧的實木棺材、石頭墓碑在細菌、植物根莖和風化作用的影響下跟豆腐一樣脆弱,那些說買個不銹鋼棺材的可能不知道還有個地層沉積作用,你放在地面的東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5
2023/09/13
親眼所見:老家修路,從原來半米寬的路修成3米寬,工程隊一路挖過去,起出近30具人的遺骸,有些是一鋤頭下去,頭骨上穿兩個孔的那種,骨頭已經是暗黃色,有些朽,主人身份已經無法確定。而這些地方平時并沒有墳頭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6
2023/09/13
以我的家族祖墳為例,明朝中葉我家遠祖從江西吉安府泰和縣因做官遷到云南,后又在清順治年間遷徙到四川遂寧安居區,在當地繁衍為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7
2023/09/13
我姥姥(08年去世,八十多歲)回憶她母親,也就是我太姥姥時,有過這麼一段很灰暗的回憶。我姥姥還小的時候,地方上鬧過一場瘟疫,似乎是霍亂一類。她所在的那個村兒,家家有哭聲,戶戶有死人。具體到我太姥姥這里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8
2023/09/13
清代同治年的墓,這才多少年,如今只有一塊石碑在那。除了石碑其他早被大自然消化了。不是所有人死了都有資格修陵寢的。絕大部分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9
2023/09/13
我外公是1968年去世的,我外婆是2022年去世的。我外公去世的時候,在村里的荒地(不能種糧食的山地)挖了一個坑埋了。今年外婆去世的時候,直接找到外公的坑,挖開下葬。外公當年用的棺材早已經腐爛,常年的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20
2023/09/13
這問題我正好能回答……我老家在一村子里,雖然不是什麼名門望族,但大半個村都是親戚(自然村,比較小)。今年過年的時候祭祖,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21
2023/09/13
絕大部分墳地沒有缺氧環境,也不是干旱無水地區,棺材及尸體都被微生物分解掉了~廣東客家人有殮骨(撿金)的習慣,通常在下葬后3-5年能進行,這個時候的棺材早已破爛不堪,排掉棺材里黑色發臭的尸水之后殮出來的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