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周圍的人會對你產生威脅,你要保持自己的舒適距離,所以必須以漠不關心來平衡地理位置的過近。但是陌生人離你過遠,你卻又要以心生悲憫去共情以至于產生他們離我很近的錯覺。
因此你會發現,人既要成為群居中的「群」,又要成為群居中的「人」。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我有時候是個「小我」,我有時候又是個「大我」,我有時候是「公」,有時候又是「私」,我有時候是「冷」,我有時候是「熱」,我有時候是「理」,有時候又是「情」……
這是個正常的人都會有的忸怩作態,又是在自我尋找平衡點的過程,這是人未察覺的自保意識,又是人要施展的自衛戰術。
你漠不關心周圍人,并不是真的漠不關心,真正的漠不關心是自己覺察不到的,漠不關心是外人的視角,你自己但凡在意了,就不可能是漠不關心。
你對陌生人心生悲憫,這也不是真的悲憫,這種悲憫也就是看祥林嫂講阿毛故事的柳媽等人,第一次聽見了說一句阿彌陀佛,時間久了,你也視而不見了。
我記得那時候she里面的selina被火燒后,全身大面積燒傷,震驚娛樂圈,很多路人紛紛表示悲憫,三年后,她在社交平台上經常會發布負能量的信息,總是說今天好痛,吃了很多藥打了很多針。于是很多人又評論她惺惺作態,罵她很矯情。我想悲憫她也是真悲憫,覺得她煩也真是覺得她煩,可是為什麼別人的事情會讓自己喜怒無常?
疫情防控也是如此,當初知乎大唱贊歌,說清零多麼正確,嘲笑人家國外群體免疫是不懂科學,滿身的優越感,三年后,知乎兒就內涵防疫人員為防疫愛好者,唱好和唱衰的估計是同一撥人。
講這麼多無非是想說,人就是喜新厭舊的,你對陌生人心生悲憫是在示喜,而你對周圍人卻是在示厭,別不承認,因為人人都這樣,不是你一個人如此,只是有些人不說出來,而你說出來罷了。
你說出來是因為你不解,你不解什麼呢?你覺得人就該和周圍人熱情友好,就應該和陌生人冷若冰霜?
人啊,不是扁平的,而是圓形的,還是永遠在滾動的,一直在動態變化,變得是你每日的感覺,人非草木豈無感?不變的是你性格趨勢。
哪天你周圍的人搬走了,離開你了,你也許又心生悲憫了,而某些陌生人走進你的生活,打亂你的節奏,你大機率也是要漠不關心的。
這個你發帖的原因也是可以改變的,你要明白。
儒家的「仁愛」要你將心比心,對于陌生人要心懷善意;道家的「不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