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遠交近攻的政策下,六國被秦玩的團團轉,但也并非沒有合力過。公元前 259 年,楚、魏兩國就合縱秦勝利,生生把秦國的大一統計劃推遲了十幾年。
對夢想著統一天下的秦國來說,六國加在一起,就是一塊很難啃的骨頭,不知道從哪兒下嘴比較好,沒準還會錛了自己的牙。
就在秦國上下都為這事發愁時,一個叫范雎(jū)的人跑了過來。他對秦國國君說了四個字:
范雎口中的遠交近攻,就是秦國應該先結交離自己較遠的國家。
如燕國、齊國,討好、麻痹它們,讓這些國家不要與秦國為敵。
然后秦國再發兵攻打離自己比較近的國家,像隔壁的魏、韓、趙。
為啥要這樣做呢?因為范雎覺得,要進攻遠方的國家,由于地盤沒有直接相連,秦軍必須借道近處的國家,容易半路被人陰。
就算你打了勝仗,拿下了幾座城池,那也離秦國太遠了,很難長期守住。
但對付近處的韓、魏、趙就不一樣了,反正就在隔壁,要打的話朝發夕至。
奪過來的地盤也容易守住,步步蠶食,非常穩。
秦國首先送錢送禮給齊國,結成了同盟,又跟燕國眉來眼去。然后于公元前 265 年,派大軍入侵旁邊的韓國。
由于事先搞好了關系,齊國、燕國沒有跑來救援,坐視韓國被按在地上摩擦,大片土地落入秦國之手。
公元前 260 年,秦軍又找借口去攻打趙國,但這回情況有點棘手。
因為趙國派出了老將廉頗迎戰,他命令手下不許主動出擊,就固守防線跟秦軍耗著,秦軍畢竟客場作戰,被廉頗這一招整得有點頭疼。
他派人到趙國散布謠言,說秦軍根本不怕廉頗這個貨。
只怕一個叫趙括的「猛將」。
然后趙國國君信以為真,真的用趙括取代了廉頗。
趙括兵書看了一堆,卻沒實戰經驗,結果被打得慘敗。
對其他國君來說,這封戰報只能用聳人聽聞來形容。
下一個被活埋的很可能就是自己。
公元前 259 年,秦國又對奄奄一息的趙國揮起拳頭,包圍了趙國的都城,準備送它上路。
魏、楚兩國立即合縱,它們難得地從秦軍身上拿到了一次大勝。
不僅替趙國解了圍,還把秦軍趕回了老家。
而這次合縱能贏的主要原因,還是決策者比較英明。
戰國時代有四個能人,信陵君、平原君、春申君、孟嘗君。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內容
目前,該付費內容的完整版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App 內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