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非是到王朝后期窮人難通過科舉改變命運,而是窮人一直難以通過科舉改變命運。
歷史上,除了極少數堅忍超絕之窮人能通過科舉改變命運外,絕大部分窮人根本不會生「知識改變命運」的念頭。
正因如此,如歐陽修、宋濂等極少數堅忍超絕之窮人通過科舉改變命運才會傳為佳話。
首先,科舉時期的書是昂貴的,窮人家連書都買不起怎麼讀。有人說,那就借書讀唄。然而古代,書昂貴易損,很少有人愿把書借給窮人。這才有匡衡「傭作借書」的故事:匡衡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睢光而讀之。邑人大姓,文不識,家富多書,衡乃與其傭作而不求償,主人怪問,衡曰:「愿得主人書遍讀之。」大部分窮人借書并非是來讀的,因為借來的書是」
古語云:「師父不明弟子拙。」一個窮人也并非是有書了就可以好好學習了,有個好老師也是一個能學有所成的重要因素。而好老師收的學費之高也不是普通窮人能負擔得起的。
古語說:「窮文富武。」這里的「窮」大都只是相對「窮」,而不是真正「窮」。
生存問題也是窮人讀書難以克服的問題。一個普通窮人家庭是無力承擔一個成年人以讀書為業的。一個成年人如果埋頭苦讀,而不考慮家庭生活問題往往會被看做異類。如范進,不但上不能供老母,下不能養妻兒,連去考試的盤纏都唯以籌措。
古代窮人之所以能讀書,是因為家族的需要。一個家族為了家族的命運,會舉全族之力供本家族中有讀書潛力的人讀書。
從歷史數據來看,江南(包括現在的蘇南、皖南、浙北)是古代科舉考試收獲最大的地區,原因無他,就因為江南歷來就是中國最富庶的地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