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句老話叫:「人過五代另起墳,房過三代必走人」,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人如果出了「五服」,就要另外找個地方埋葬,而房子里住過三代人以后,也就會搬離到別的地方,而絕大多數人清明掃墓,也只限于五服之內,再往前的就沒人知道。
這也是很多墳墓消失不見的根本原因,而我們家當時就發生過一件這樣的事情。
我五歲那年,農村整體規劃,所有的舊房子都要拆掉重建,我們家也不例外,可是就在拆房子挖地基的時候,在東邊兩間房子的地下,竟然挖出來一口棺材。
這可是一件很晦氣的事啊,可是我父親怎麼也想不明白家下面怎麼會有墳子,因為在建這個房子前,爺爺還專門請了能人幫忙看過,當時能人說我們家選的位置風水寶地,所以才建的。
至于當時為什麼沒有發現,主要是因為當時建的是土房子,沒有地基,只是在貼著地的地方擺放了石頭而已。
由于當時建房子沒有管理,村里的人其實都是自己去選一塊地,只要村長點頭就能開建,卻沒有想到躲防萬躲,我們家還是沒有躲開別人的墓地。
挖出來棺材本就晦氣,但是也不能隨便動棺材,所以父親請來了村里的德高望重的老人,老人看完以后說:「你家換個地方吧!這里是人家的地方。」
聽完以后,父親苦惱地說:「造孽啊!躲都躲不開啊!」
既然老人說讓我們換地方,我父親也只能去找村長另外申請了一塊地皮,在此之后,父親給那口棺材燒了些紙錢,希望「他」不要計較我們的打擾。
雖然不知道挖出來的是誰家的祖墳,但是通過這件事,體現了「人過五代另起墳,房過三代必走人」的意思,也為我們解答了為什麼早前土葬的很多,為什麼卻沒有看到墳墓的原因。
為什麼這麼說呢?
在農村,大都是有血緣關系的親人,但是親人也有遠近之分,怎麼判斷親近的遠近呢?
很多老人就會說:「如果出了五服,就感覺沒有那麼親近了。」
那麼,老人說得「五服」是什麼意思呢?
農村所謂的「五服」,指的是由父系家族組成的社會體系。
當然,關于「五服」的說法有多種多樣:
「五服」說最早見《尚書·禹貢》:
五百里甸服:百里賦納總,二百里納靡,三百里納秸,服四百里粟,五百里米。五百里侯服:百里采,二百里男邦,三百里諸侯。五百里綏服: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奮武衛。五百里要服:三百里夷,二百里蔡。五百里荒服:三百里蠻,二百里流。從畿服重地到藩屬下國逐層管理,兼舉文教武衛,聲教訖于蠻荒,這體現了華夏王朝歷來的治國思想淵源。
這段話簡單可以概括為:
王四周各五百里的區域,叫做甸服;
甸服以外各五百里的區域叫侯服;
侯服以外各五百里的區域是綏服;
綏服以外各五百里是要服;
要服以外各五百里是荒服。
通過上面五服可以看出,離王城越遠,人際越荒蕪,但是還都在王城的管理范圍內,一旦出去五服,就是別國的領域。
當然,如今我們不再是這樣的分類方法,我們目前是按照親疏關系進行定義五服的,也就是現今老人常用來說的幾輩人的意思。
我老家是這樣定義五服的,從自己開始推算,依次是父親、祖父、曾祖父和高祖父,這五代人為「五服」之內的同族宗親。
不過也有的地方是從自己往上到爺爺輩,往下到孫子輩算五服的,每個地方或許都不一樣。
一般在五服以內的話,無論怎樣,都會知道五服內的親人埋在什麼地方,而像我們家挖出來的棺材,就是過了五服以后,成為了一座無名墳墓,如果不是我們家拆建的話,他將永遠埋在地下,無人可知。
那麼「人過五代另起墳」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在古代,五代是指以自己為準,向前為父輩、祖父輩、曾祖輩、高祖輩,從高祖輩開始的這五代人為親人。
而五代人中,自己的父輩、祖父輩、曾祖輩、高祖輩逝去以后,很多地方是安葬在自家的農田里,葬的多了,農田就被占用的太多,有的人家一畝地里有十幾個墳頭。
所以,當到了第五代以后,地里已經不能再安葬了,所以就會另尋他處,也就是這個時候,開始影響自己的后人祭祀先人了。
久而久之,新起的墳因為后背都健在,所以日常還有人打理,而之前逝去的祖父輩、曾祖輩、高祖輩年輕一輩或許都不知道在上面地方,慢慢地也就不再過問,這也是農村老人常說的:「上墳不過三代」 的意思。
而在改革火葬制度以前,大部分地方都是用泥土堆積的墳墓,平時有人打理的話,墳墓還清晰可見,但是如果無人搭理的話,經過幾十年的風吹日曬,雨水洗禮,墳頭就消失了。
1、古人的墓葬很多埋在地底下或山洞里
近些年來,我國經常會在一些工地或者河邊發現深藏在地底下的墓葬,這些墓葬大都在地下幾米深的地方,而且機關重重。
在古代,有錢人家對殯葬相當重視,一是要考慮風水,二是還要考慮防盜,所以,一般選的墓地都是一些深山或者地下很深的位置,不要說現在很難發現,就算是以前也很難找到。
就算是窮苦人家的人死去,也大都不愿意讓死者暴尸野外,會選擇在深山里找個山洞。
當然,還有一些超級窮的人,死后會隨便找個荒郊野外的地方,用石頭將尸體蓋住,對于這樣簡單的墳墓,很可能家屬前腳剛離開,后腳一些猛獸就把石頭扒開,將尸體叼走了。
2、移墳還耕
受傳統習俗等因素的影響,偷埋亂葬、侵占耕地等現象依然嚴重,特別是近年來耕地、林地及鐵路、公路主干線兩側等禁止建造墳墓的地區仍有大量違法墳墓存在。
公益性公墓、骨灰堂等殯葬配套設施建設滯后,偷埋亂葬、以罰款代替火化、骨灰裝棺重葬等現象比較嚴重,既加重了人民群眾負擔,又占用了大量耕地。
所以,有些省份就動員群眾,「省下方寸土,留給子孫耕」,這是他們奉勸各家各戶把地里的墳墓移走的宣傳語。
墳子在農田里確實占用了土地,可是對于生活在農村的人來說,祖祖輩輩都生活在這片藍天之下,死了以后不埋在土里埋哪里呢?
雖然話是這麼說,但是移墳還是推行了下去,幾千幾萬的墳墓就此消失在田野里,也是墳墓少的一個原因。
3、開荒遷移和破壞
不管是古代還是當下,人們生活的區域越來越大,這就代表著需要更多的土地,而隨著人們對土地的需求,很多墳墓在這個過程中要麼被遷走,要麼被夷為平地。
古代,人們為了有田可以種,很多無名的墓葬都被鏟平,被人們種上的莊稼。
現在,人們為了高樓大廈,很多無名的墓葬被破壞或移走,被人們蓋上了房子。
古人葬人,沒有固定的地方,就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在人們開發土地的過程中,墳墓越來越少。
「人過五代另起墳,房過三代必走人」
如今生活在農村里的人,很少見到五服以內的家族共同祭祖了,導致這樣結果的最大原因就是老一輩的人漸漸都離開了,而年輕人對三服以上的祖輩并沒有太多感情,所以,導致后面的年輕人的距離也遠了。
而隨著更多的年輕人留在城市,終有一天農村將成為空城,到那個時候,現在還存在的這些墳墓,也會消失在歲月里。
而隨著歲月消失的,還有人與人之間的親情。